《语觉论》提出了“语觉是人类第六种感知觉”的新概念,是对传统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语觉指的是从一般听觉系统中独立出来的语义感知觉系统,本书对其进行了详细、完整的科学论证。除了确认语觉的生理基础和先天性外,还强调了基于语觉的儿童语言获得思想,并探讨了后天环境的影响和语觉的生长发育关键期。本书比较了儿童语言获得过程和成人言语生成与理解过程,同时也论述了阅读与书写能力的后天习得性。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后天环境论
"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主要包括三种理论:模仿说、强化说和斯塔茨的理论。模仿说认为儿童通过模仿成年人的语言来学习语言,然而,无论孩子的家庭语言环境如何,他们长大后使用的语言体系通常是相似的。强化说主张强化刺激紧随言语行为之后发生,最初被强化的是个体的偶然行为,随后逐步加强。斯塔茨则认为刺激和反应之间具有传递性,一个词或一句话都可以成为刺激,引发条件反应。然而,言语行为远比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复杂,受语言交互环境和说话人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许多语言学家的长期观察和实验表明,儿童掌握语言能力主要是通过人际交往,尽管有时会因重复或模仿大人说话而得到奖励,但这并非儿童获得语言的主要途径。在行为主义盛行的时代,"后天环境论"曾经流行,但现在看来,这种观点已经过时。
先天决定论
LAD理论
诺姆·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获得机制"(LAD)理论,认为儿童有一种受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LAD"。他的语言获得模型基于普遍语法(UG),描述了婴幼儿对母语的获得过程。在这个模型中,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被认为是主动发现并确定普遍语法中待定参数及相关词汇项的过程。乔姆斯基认为,这就是所有儿童都能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掌握各自母语的原因。然而,LAD理论尚未被学术界普遍接受,因为它缺乏脑神经生理学的证据,同时对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重视不够。
关键期理论
伦内伯格的"关键期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先天的,受发音器官和大脑等神经机能的制约。他提出了一系列判断先天能力的标准,并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完全符合这些标准。伦内伯格认为,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适当的外界条件的激活,潜在的与语言相关的生理机能转变为实际的语言能力。他还强调了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即左侧化过程发生的时期。尽管存在一些争议,但"关键期"理论得到了许多实验和观察的证实。
相互作用论
唐纳德·赫布为代表的相互作用论认为,婴儿出生时就对人类言语的声音模式具有特殊的敏感性,脑中具有接收、理解和生成言语的特殊结构。但是要使这种结构产生言语功能,还需要有适当的环境和经验的作用。这种理论已经被国际学术界普遍接受。近年来,脑神经科学研究的进展也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理论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语觉论
物种进化
人类有文字的历史虽然只有几千年,但有口头语言的历史可能远远超出这个时间段。脑科学家们的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中有专司"言语表达"的神经中枢(布洛卡区)和专司"言语理解"的神经中枢(沃尼克区),这些都是与口头语言直接相关的言语中枢。这些言语中枢的存在表明,人类的言语中枢是上百万年进化的产物,其最终目标应该是辨识语义关系。因此,人类大脑进化出了独特的"语义知觉",即"语觉"。
结论
斯特朗斯沃德等神经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语言能力和视觉能力的发育成熟都有其关键期。视知觉和语义知觉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其相似性,都需要相应的环境和经验。在关键期内,适当的环境刺激会导致神经精细转折,这对形成视知觉或语义知觉至关重要。
参考资料
点此下载此文档电子版.豆丁网.2024-10-25
4-第四章--学前儿童语言获得的三大理论.百度文库.2024-10-25
儿童具有先天语言获得机制(LAD) .百度文库.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