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雪时晴图
《快雪时晴图》是由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一幅山水画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画描绘了雪霁后的山中景色,画面主要以黑色绘制,仅天空中的太阳使用朱砂点染,展现出雪后初晴的明朗秀美景象。画作用笔单纯疏秀,线条柔润,构图宏大而稳固。
画作内容
《快雪时晴图》中,赵孟頫书写了“快雪时晴”四个大字,随后黄公望以此为主题创作了雪景山水画,两件作品合璧而成。画作展现了层岩叠岭、奇峰寒林的雪景,山下有数间房舍,山间升起一轮红日。画中央是一组掩映在丛林中的茅屋,茅屋两侧是连绵起伏的断崖和山冈,高低错落,茅屋背后群峰耸立。山中的楼房内设有香炉供奉佛像。
跋款
黄潜等人对此画进行了跋款,表达了对画作的高度评价。黄公望本人也在画作上留下了题记,表明这是他根据赵孟頫的书法创作的作品。
创作背景
赵孟頫一生酷爱王羲之的书法,尤其钟情于《兰亭序》。他在38岁时收集到了一套《淳化阁帖》,并致力于模仿学习。他曾特意从王羲之的法帖中选取“快雪时晴”四个字,赠送给黄公望。黄公望后来据此创作了《快雪时晴图》,并将画作转赠给了莫景行。
艺术鉴赏
意境
《快雪时晴图》通过简单的笔墨,勾勒出了雪后初晴的大自然之美,同时也象征着人生中的希望和曙光。画作中的红日即将落下,山中的居民也将面临夜晚的寒冷,这一场景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深刻感受,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内心的平静和纯净。
线条
画作采用柔润的线条,构建了宏大的山石结构,使得整幅画面显得稳固清晰。黄公望的笔法苍劲有力,线条简洁熟练。
笔法
画作右侧的山峰用淡墨绘制,皴擦较少,呈现出高远深邃的感觉。左侧的山峰则采用了更多的皴笔,前低后高的山势自然有趣。山间的树木茂盛,与远处的山峦相呼应。
名家点评
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曹清认为,《快雪时晴图》的独特之处在于素白的远山之间悬挂的红日,以及周围的红霞,这些元素在元代山水画中较为罕见。黄公望的用笔松灵疏放,充满天趣,表现了愉悦的情感。
后世影响
《快雪时晴图》源于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黄公望将其转化为绘画形式后,这一主题成为了后代画家的经典创作灵感来源。明代徐贲、清代八大山人和髡残、方士庶,以及近代吴湖帆等人都曾创作过同名画作。
历史传承
《快雪时晴图》完成之后,黄公望将其赠送给了莫景行。此后,该画作历经多个朝代,多位鉴赏家和收藏家的珍藏,其中包括元代的张雨、黄潜、张翥、段天祐等,他们都在画作上留下了印章。
作者简介
黄公望(1269-1354年),元代著名画家,原姓陆,名坚,字子久,号一峰、黄公望,晚年号井西道人。他是苏州常熟人,曾任官职,因冤案入狱。出狱后加入全真教,游历杭州市、松江区等地,以占卜谋生。黄公望精通书法,擅长音乐,尤其擅长山水画。他的艺术风格受到董源、巨然的影响,晚年成为一代宗师。代表作品包括《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等。
参考资料
【央视画廊】传世墨迹——致敬书圣 黄公望《快雪时晴图》.央博官网.2024-08-08
春秋论画 | 黄公望的三幅雪景.搜狐网.2024-08-08
原创 李伦绘画习作三幅:元代黄公望《快雪时晴图》局部、《山水幽趣》.搜狐网.2024-08-08
元 黄公望 快雪时晴图.豆瓣.2024-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