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吴国珍

吴国珍

1926年8月22日,北伐军进入通城县,吴国珍等热血青年毅然投奔北伐军第4军叶挺独立团。不久,因攻打汀泗桥立功而升任排长,并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0年10月,蒋介石以十倍于我红军的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围剿”。他们纠集“长练队”、“铲共团”等地主武装,疯狂的“围剿”鄂东南苏区。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吴国珍办起了一个小型“兵工厂”。打制马刀,造土枪,自制“手榴弹”,用以装配队伍。

家庭出身

吴国珍,1902年11月12日生于通城县水口乡王家坊一个贫困农民家庭。

革命事迹

1926年8月22日,北伐军进入通城县,吴国珍等热血青年毅然投奔北伐军第4军叶挺独立团。不久,因攻打汀泗桥立功而升任排长,并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0年10月,蒋介石以十倍于我红军的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围剿”。他们纠集“长练队”、“铲共团”等地主武装,疯狂的“围剿”鄂东南苏区。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吴国珍办起了一个小型“兵工厂”。打制马刀,造土枪,自制“手榴弹”,用以装配队伍。

中旬,吴国珍率领湘北游击队60人枪,拔掉鸦雀山“哨卡”,歼敌34名。接着,吴国珍率部挥戈东进,取得了一天连拔2个“哨卡”的战果。不久,他又率部主动配合红16军夺取县城,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年冬,红16军入通城县,打响了围歼敌10师花石秋团的战斗。湘北游击大队积极配合红16军攻打县城,吓得敌县长方超越墙逃走,是役,全歼敌2营,获军用品无数。

1931年春,平浏地方武装编成了湘鄂赣独立2师某部挺进黄袍山,吴国珍立即为其部筹措军饷。一天晚上,吴国珍率战士吴文尚、吴孝田等6人,携带银元前往黄袍山。途中,恰遇敌1个团企图偷袭我独立2师某部。紧要关头,吴国珍临危不乱,立即将6人分为2个战斗小组,利用有利的地形,牵制了敌人1个营的兵力,使独立2师赢得了反包围敌人的时间,重创了敌军,因而得到了邱师长的高度赞扬。

1931年10月,吴国珍率部编入红16军。任16军某部团长。同年6月,吴国珍率部星夜奇袭大沙坪,转战金竹楼,和湘鄂边游击大队在龙潭洞之耙齿山击毙敌新10师某连长及士兵30多人,伤60多人,并击溃了崇阳高“铲共团”。自此,吴国珍威震(城)临(湘)崇(阳)数县之敌。

英勇牺牲

1933年,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战斗中,由于吴国珍身先士卒,屡立战功,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被提拔为红3师副师长。10月4日晚,吴国珍率领红3师某部以及当地赤卫队员约千余人进攻汀泗桥。吴国珍一马当先,冲上汀泗桥,不幸身中数弹,血洒疆场,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通城县志》记载

吴国珍(1902—1933),号孝煌,庚陂王家坊人。少丧父,家有薄产,上过私塾。性豪放,喜射猎,对乡里豪强,深恶痛绝。

民国十五年(1926)八月,国民革命军攻克通城,国珍投奔叶挺独立团,不久,任排长,参加南昌起义,后,在汕头市被俘,编入国民党军李宗仁部。民国十七年(1928)春节,由岳阳市逃归,在家务农。民国十八年(1929),吴国珍多次与中共湘、鄂、赣边区派来药姑山开辟革命根据地的赵琪、向德在黑狗坡商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问题。不久,在黑狗坡消灭土匪8名,缴获长、短枪各两支,建立起药姑山地区第一支农民赤卫队,吴国珍任队长。民国二十年(1931)策动北港团防局团丁吴继尧、吴耀林为内应,巧取团防局长枪12支,将农民赤卫队与湘北游击队合编为游击大队,吴国珍任大队长。同年调江西红军干部学校学习后,升任红军独立第二师第八团团长。一次,与战士吴文尚牵制国民革命军一个营,使红军安全转移。

民国二十一年(1932)春,驻大沙坪的国民党军营长吴光照率部包围王家坊,全村被洗劫一空,掳去村民吴运三、吴玉堂等7人,关押在大沙坪,准备杀害。国珍闻讯,率部从驻地白石林赶回,星夜奇袭大沙坪,全歼吴光照营,缴获枪支数百,被掳村民全部得救。

民国二十二年(1933),吴国珍升任红三师副师长,夏历八月十五日,率红三师夜袭咸宁汀泗桥时阵亡,遗体葬咸宁县飞仙洞。(摘自《通城县志》)

八旬女儿欲瞻仰凭吊烈士父亲

烈士确有其人 真在汀泗牺牲。

2005年3月14日,通城信息港二版以“谁能帮八旬北伐烈属了心愿”为题,报道了通城县北港镇冯湾村85岁高龄的吴风保老太太,因家境贫寒,不能到北伐战争遗址汀泗桥战役纪念地,瞻仰凭吊父亲吴国军一事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见报的当天,汀泗桥镇一名姓甘的热心读者给记者打来电话称,他当日赶到汀泗桥战役纪念地,在那里并没有看到她父亲的姓名。他说,如果吴老太真是北伐烈属,他愿资助吴老太来汀泗的费用。

3月13日下午,记者曾驱车赶到汀泗桥战役纪念地,在陈列室里存放的文稿中,记者也没有见到烈士吴国军的姓名。14日上午,记者在咸安区民政局优抚科花了半天时间,在保存的有关记载北伐战争的文字稿中,也没有寻到吴国军烈士的姓名。

难道吴国军不是烈士?记者为了帮助吴老太了却这桩心愿和弄清革命烈士的真实情况,后来依据吴老太手上的革命烈士家属定补证(证号为L510006),请求通城县民政局帮助查询。

据该县民政局优抚股通过定补证号查询记载烈士的有关文字资料,并通过传真将省民政厅2001年12月编辑的《湖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续编下卷》1414页中的资料传到本报。记者在文字资料中见到,吴风保的父亲叫吴国珍(又名孝煌),生于1903年11月,1926年参加革命,“1933年10月4日,率三师一部及当地赤卫队1000余人,在汀泗桥围歼镇保安团的战斗中,身中数弹,牺牲于汀泗桥桥头”。1952年4月,通城县人民政府追认吴国珍为革命烈士。据通城县民政局介绍,吴风保真名叫吴凤保,是吴国珍的小女儿,烈士吴国珍一共有两男一女。

好心“的哥”助烈士女儿祭烈士

“爸爸,女儿看您来了!”!  ——好心“的哥”助八旬烈属汀泗桥头祭父。

2005年3月18日,在咸宁温泉城区众多“的哥”的帮助下,南鄂晚报曾两次报道的烈士后人——通城八旬老人吴凤保太婆拄着拐杖,领着大儿子和儿媳妇来到咸安汀泗桥畔,了却了她一生以来想拜祭亡父的心愿。

自南鄂晚报3月14日报道了《谁能帮八旬北伐烈属了心愿》一文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温泉城区多名“的哥”司机纷纷给报社打来电话,表示愿意开车到通城县去帮助老人完成心愿。经南鄂晚报记者多方证实,八旬老人吴凤保的父亲吴国珍1933年10月4日在一次围歼镇保安团的战斗中牺牲于咸安汀泗桥头。1952年,吴国珍被通城县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吴凤保老人从3岁起就再也没见过父亲。后来听说烈士父亲牺牲在汀泗桥,几十年来就一直想亲自到父亲的殉难地拜祭,只是因家贫难成行。

3月18日一大早,温泉、咸安区“的哥”代表赵明和晏防洪分别驾驶自己“的士”,自费随同本报记者驱车130余公里到通城北港冯湾村,负责全程接送吴凤保老人,并代表各自公司:咸运安达公司及负责人曾兰、咸运旅游出租车公司及负责人门军向吴凤保老人捐助现金共600元。

走进村口,早就闻讯的吴凤保老人拄着拐杖迎了出来。记者看到,85岁吴太婆,耳聪目明,神情激动,她不停地告诉围观的村民:“我就要去看我爸了,我要去看我爸了”老人脸上流露出深深的渴望,那份笑意和激动,让围观村民双眼泛红。

吴凤保老人独居的家在一个小山坡上,极其简陋。老人的儿媳胡爱珍对记者说,公公是三年前去世的,婆婆的3个儿子都有疾病,长年都在服药,日子过得很清苦。好在政府已每月发给她65元的抚恤费,现在也正在申请办理低保补贴。

胡爱珍说,婆婆这一生中唯一的牵挂就是想了却一家人(两个亲哥哥已去世)的心愿,到爷爷牺牲的地方拜祭。提起父亲,吴凤保老人禁不住老泪纵横,哽咽着说:“年纪越大,这种心情越急。”

在往汀泗桥去的路途中,赤壁城区麦哈姆美食城老板熊学贵闻讯后,专程赶来为老人买了一束鲜花,以示对先烈的怀念和烈士的后人的问候。

下午4点左右,当车行至离汀泗桥约一公里处,吴凤保老太婆突然在车上痛哭起来,“我的爸啊,我来看您了!”

在北伐战争遗址汀泗桥战役纪念地,八旬老人手捧鲜花,神情很庄重地向烈士墓前走去,并亲手将鲜花安放在坟头,然后在父亲的墓前失声恸哭,长跪不起,释放80余年来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此情此景,无不让众人为之动情。

下午,好心“的哥”又把老人安全送回了通城老家。

参考资料

【通城红色故事21】红军悍将吴国珍.云上通城.2024-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