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晓钢,男,1958年4月出生,现任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博士点责任教授。
个人经历
1982年8月获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自动控制专业工学学士,1989年6月获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工学硕士学位,1992年6月年获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工学博士学位;1992年7月-1994年6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与宇航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出站时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7月到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系工作;1996年出任自动化系科研副主任,同年,获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称号;1997年晋升为教授;1998年出任自动化系主任,入选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1999年,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成就
研究领域
综合而宽广,主要涉及“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智能信息处理”,以及“生物医学工程”。
研究课题
l运动神经内模理论的运动控制技能进化认知模型与自治机器人Agent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l基于人工细胞自动机的抗生素发酵过程的自组织建模与控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l基于神经元模糊系统的染色体图象自组织处理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l复杂系统意义下的生物信息学若干问题研究子课题:肿瘤基因图谱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
l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的非线性动态逆飞行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航空科学基金课题)
l基于细胞自动机的抗生素发酵复杂过程自组织建模与控制(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研究项目)
l基于神经元模糊系统的染色体模式自组织识别方法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l模拟癌细胞生长过程的人工细胞自动机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l移动式机器人的认知行为和运动控制研究(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项目)
l移动式机器人的认知行为和运动控制研究(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项目)
科研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撰写著作有《神经计算科学》和《机器生命的秘密》。
共计发表学术论文近 200 篇,其中,三大国际检索物SCI和EI和ISTP收录近120篇次。近三年的代表性论文有:
基于基因表达谱的肿瘤特异基因表达模式研究,《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36: 86-96,2006.
肿瘤基因表达谱分类特征基因选取问题及分析方法研究,《计算机学报》,29: 324-330,2006.
演化级联神经网络对脑电信号的分类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3: 262-265,2006.
基于细胞自动机的实体肿瘤生长动态建模,《生物数学学报》,21: 129-136,2006.
加入预测信息的反馈误差学习模型及其仿真研究,《系统仿真学报》,18⑾: 3227-3229,2006.
基于递归神经网络的移动域控制方法,《控制与决策》,21: 918-922,2006.
一个室内清洁机器人的区域遍历与地图绘制,《机器人技术》,⑷: 37-42,2006.
用连续 Hopfield 网络实现无限时域上的最优控制,《控制理论与应用》,23: 640-644,2006.
基于基因表达谱的肿瘤亚型识别与分类特征基因选取研究,《电子学报》,33: 651-655,2005.
用改进的差分式 Hopfield 网络实现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控制理论与应用》,22: 837- 842,2005.
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进化计算模型,《控制与决策》,20: 11-16,2005.
基于连续 Hopfield 网络的多变量时变系统最优控制,《控制与决策》,20: 1038-1042,2005.
基于自适应层叠神经网络的脑电信号分类研究,《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18: 713-716,2005.
基于尖峰神经元的条件反射模型及其认知行为的研究,《系统仿真学报》,17: 2134-2137, 2005.
急性白血病的基因表达谱分析与亚型分类特征的鉴别,《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4: 240-244,2005.
基于自组织映射网络的多骨髓瘤预测模型的研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4: 397-402,2005.
基于GMDH型神经网络的EEG分类研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4: 66-69,2005.
空间模型对单次运动相关脑电的分析,《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4: 85-88,2005.
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权的发明专利两项:
专利名称:一种自动识别人体染色体模式的神经元模糊计算方法. 专利号:ZL 00 1 00140.X
一种五元鲁棒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专利号:ZL 01 1 30928.8
教学成绩
(统计至2006年度)
培养和指导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数十人,其中,已取得硕士学位的33人,已取得博士学位的8人,并有2人博士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博士论文。
所获荣誉
2006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抗生素发酵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
2000年度国家机械工业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总线式控制系统)
2005 年入选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获拔尖创新人才项目
2000 年入选北京市高素质科技人才培训班赴美国进修学习
1998 年入选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
1997 年被北京市教委评选为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
发明专利
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权的发明专利两项:
专利名称:一种自动识别人体染色体模式的神经元模糊计算方法. 专利号:ZL 00 1 00140.X
一种五元鲁棒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专利号:ZL 01 1 30928.8
指导研究生
(统计至2006年度)
培养和指导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数十人,其中,已取得硕士学位的33人,已取得博士学位的8人,并有2人博士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