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岩,男,1974年出生,江苏南京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宋代文学学会理事。

林岩先后就读于吉林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分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2002年到2004年,他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做博士后研究。2006年,林岩的著作《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出版。2010年到2011年,林岩到康奈尔大学东亚中心访学。2012年,林岩到哈佛大学东亚系访学。2013年,林岩到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访学。2016年,林岩担任大阪大学中国文学研究科特任准教授。同年,林岩参加了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录制,主讲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2023年4月6日,林岩受邀到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发表报告《我为什么研究宋代科举》。2024年3月2日,林岩参与的综艺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播出。2024年7月20日,林岩参与湖北省“暑期第一课”研学旅游启动仪式。

林岩主要从事唐宋诗文、宋元文学史、中原地区科举文化史,以及宋元明社会史的研究。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74年,林岩出生。1992年到2002年,他先后就读于吉林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分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2年到2004年,林岩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做博士后研究。2006年,林岩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著作《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同年3月20日,林岩与张海燕合作的论文《北宋科举考试与京城地区的寄应问题》发表于《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0年到2011年,林岩到康奈尔大学东亚中心访学。结束康奈尔大学东亚中心访学后于2012年到哈佛大学东亚系访学。2012年6月30日,林岩与杨亿力在《华中学术》发表论文《五代宋初行卷风气考论》。2013年,到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访学。

2015年,林岩是纽约州立大学OSWEGO分校高级研修班成员。次年,他到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担任驻访学者。2016年,林岩担任大阪大学中国文学研究科特任准教授。同年,林岩参加了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录制,主讲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2017年,林岩先后发表论文《南宋科场试策与士人的政治表达——以殿试对策为中心》《一个北宋退居士大夫的日常化写作——以苏辙晚年诗歌为中心》。

2020年8月31日,林岩在《科举学论丛》发表论文《第十八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2023年4月6日,林岩受邀到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发表报告《我为什么研究宋代科举》。同年5月30日,林岩受邀到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开展主题报告,题目为“宋代科举时文的文体定型与程式迁移——八股文前史之考察”。

2024年3月2日,林岩参与的综艺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频APP同步播出,林岩作为探访团一员,身着古装和主持人撒贝宁一起穿越到了千年前的宋代,沿着王安石的足迹,探寻王安石的人生故事。

2024年7月15日,林岩发表论文《宋代科举试论程式化之演进与成因——兼谈科举文体的程式迁移与定型》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同年7月20日,林岩参与湖北省以“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为主题的2024年“暑期第一课”研学旅游启动仪式。

研究领域

林岩主要从事唐宋诗文、宋元文学史、中原地区科举文化史,以及宋元明社会史的研究。

科研项目

主要作品

主要论文

出版著作

综艺节目

社会职务

人物观点

2023年5月30日,林岩在“宋代科举时文的文体定型与程式迁移——八股文前史之考察”的主题报告上表示,宋代经义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沿袭了律赋的结构范式,而律赋的结构范式本身有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再次,通过对于宋代科场论体文的爬梳、文本结构分析,林老师表示,几乎在宋代经义程式化定型之后不久,论体文就已经吸纳了经义程式,两者呈现出高度的文体结构共通性,而实际上科场论文体写作并没有严格的规定。

2024年,林岩在面对“都相隔上千年了,为什么现在的我们还要去读、去听、去看、去背唐宋八大家的故事和文章”的问题时,他表示,唐宋八大家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深入人心,很多作品脍炙人口,从《古文观止》到现在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唐宋八大家文章入选是最多的。他们代表了文言文的典范,他们的很多作品大家都耳熟能详,有很深的群众基础。同时,唐宋八大家的人生轨迹虽不同,但都是跌宕起伏的,有很多可诉说的故事,这些故事放在今天,一样能引起心灵共鸣。至于为什么现在还要去背诵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只讲一点。直到今天,我们还把学习受教育叫读书。中原地区的典籍是要读的。古文讲究气韵,读起来有节奏感,朗朗上口。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今人才容易体会到古人写作的遣词造句之妙,领略作者思想深邃幽微之深。经典篇目中的名言名句,尤其必须原汁原味地背下来,多一字少一字,听起来就不是味儿。一个中国人,学好文言文,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训练,自己去读古代文献记载,就不会有格格不入的感觉。对于一个文化传承者来说,古典文学更是必备的素养。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别优势,就是言文一致。中国人为什么有这么强的向心力、凝聚力,很多学者都有一个共识,都认为这都和中国文化的书面语言体系有很大关系。正因为言文一致,典籍的存在就形成了文化共同体的内核。无论是中原地区的哪一个民族,或者无论讲哪一种方言,大家的基本价值观念都是相通的,这就是因为我们共同拥有书面文字写下的大量典籍。

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林岩开展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相关事件

2024年9月7日,迎来白露节气。《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专访了林岩,解读诗词中的白露。林岩介绍说,谢朓的《秋夜》也是一首思妇诗,讲述了秋天的夜晚,女子听着促织的鸣叫声,听着隔壁人家做冬衣的捣衣声,思念的情绪更浓。月光从窗户透过来,白露已经落下,台阶都湿了。她不禁感慨,谁能够忍受长期的分居呢,从秋天盼到冬天,这绵长的思念真是折磨人。

参考资料

林岩.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24-09-08

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豆瓣读书.2024-09-08

..2024-09-08

读书文化节之蕙风书简 | 关于苏轼,林岩教授还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2024-09-08

审读台本的他,被拉着和撒贝宁一起穿越到宋代“寻人”.百家号 长江日报.2024-09-08

邀访学者林岩、廖钦彬谈“为什么研究宋代科举”、“为什么研究日本哲学”.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024-09-08

2024年湖北省“暑期第一课”研学旅游活动开启.荆楚网.2024-09-08

【邀访学者论坛】林岩:宋代科举时文的文体定型与程式迁移 ——八股文前史之考察.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024-09-08

白露:古代诗歌的高频词,到了这个季节思念疯长.今日头条.2024-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