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性而起伪
化性而起伪是荀子教育哲学的核心学说,是荀况提出的礼、法起源的一个前提。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
化性而起伪意为: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源于《荀子·性恶》:“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而后被多次引用。杨倞注:“言圣人能变化本性,而兴起矫伪也。”《宋史·蔡元定传》:“元定简学者刘礪曰:‘化性起伪,乌得无罪!’未几,果謫道州。”罗惇《文学源流》:“宋儒排荀子性恶甚力,……其教人以变化气质为先,实暗用荀子化性起伪之意。”
化性而起伪这个成语常常用于描述一个人故意伪装自己的行为或性情,以欺骗他人或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的情况。可以用于描述某人在社交场合上的伪装行为,或者某人在工作场合上的虚伪表现等。
简介
并认为性与伪的关系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这种观点反映了苟子注重人为礼仪文饰的人格美倾向,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精神。
参考资料
应如何理解荀子“化性起伪”?.新知网.2024-03-20
化性起伪.成语大全.2024-03-20
化性起伪的意思.汉语词典.2024-03-20
化性起伪造句.查字典.202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