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角原矛头蝮

角原矛头蝮

角原矛头俗名别名角烙铁,分布范围是呈点状分布而非传统上的片状分布。

简介

是一种蛇类,主要生活在海拔250-2000米的常绿森林中,这些森林主要分布在岩石和花岗岩地貌上。其地理分布范围主要在越南的老街省、哈江省、广宁省、顺化省、朗山省等地。在中国,角原矛头蝮的记录仅在广东省北部的乳源瑶族自治县有所发现。角原矛头蝮最初被描述为新物种,学名为Ceratrimeresurus shenlii。然而在2004年,Herrmann等人根据外部和半鞘形态以及分子数据的研究,将这个物种归类到原矛头蝮属。

形态特征

角原矛头蝮的全长约为0.61~0.68米。身体背面棕黄色或灰褐色,有2列深色方形斑块,斑纹镶有黑色边缘,通常在背脊中央愈合,形成横斑。体侧色较浅,有不规则的浅灰褐色斑点。身体腹面淡灰褐色,两侧有深褐色斑。头部近似三角形,头背有小的、不规则的褐色斑点或有明显" X "形花纹,从角后侧至头后枕部有1对黑褐色弧形斑。上眼睑向上有一对向外侧且被细鳞的角状物。依据国内标本记载,雄性最大体全长680mm,雌性最大体全长644mm。吻鳞背面可见,宽大于高,三角形;每侧有1或2枚鼻间鳞,被2或3枚小鳞间隔。眶上鳞分裂成5枚小鳞,其中中间两枚明显增长、三角形、直立,形成角状突起,眶上鳞之间一横排有大约14枚小鳞,光滑,平整。枕部鳞片大于顶部鳞片,明显起棱;部鳞片小,起棱不明显。鼻鳞略呈方形,鼻孔圆形。鼻孔后缘至眼眶前缘之间有4枚较大的鳞片;眶前鳞3枚,上两枚位于颊窝之上,明显增长;下枚形成颊窝后下缘;眶后鳞3枚。上唇鳞9~10枚,第1枚与鼻鳞完全分开,第2枚高,构成颊窝前缘;第3枚最大,与眶下鳞间隔1枚鳞片:第4枚明显小于第3枚。下唇鳞14枚,前4对与前颔片相接。背鳞21(23)-21-17行,具棱,偏菱形雄性腹鳞187~189枚,雌性腹鳞187~195枚;肛鳞完整;雄性尾下鳞70~71对,雌性尾下鳞65~77对;尾尖末端有1枚角质尖鳞。

基于一号来自越南的标本(ZFMK 75067)的描述,外翻半阴茎长19mm,达第8对尾下鳞。离心式精沟分叉低,直达两叶顶。远端被萼,近端具刺,精沟附近存在小刺。在半阴茎分叉处的两侧各有1枚大刺,之上均为小或中等大小的刺。

角原矛头蝮具有修长的身体、具缠绕性的尾巴、能探测周围温度的热窝、可活动的长毒牙以及出血性的毒液。

分布范围

角原矛头蝮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福建省贵州省浙江省等地,其中在广东北部的乳源瑶族自治县有记录。此外,角原矛头蝮的分布范围还扩展到越南,包括老街省、哈江省、广平省、顺化省、朗山省等地。其类型产地为越南的范西潘山。

值得注意的是,角原矛头蝮的分布并非传统的片状分布,而是呈现出点状分布的特点。在越南北部和广东北部之间,直线距离超过一千公里,中间存在着超过一千多公里的分布空白地带。这种分布特点使得一些学者对广东北部和越南的角原矛头蝮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产生了疑问。在越南,角原矛头蝮的分布也呈现出点状特征,主要局限于三个区域。

栖息地

角原矛头蝮的主要栖息地位于海拔250至2000米的山区,尤其是海拔340至1200米的区域。它们常见于路边石缝、潮湿的道路边缘,一般发现地附近有水沟。此外,它们也主要栖息在常绿森林中,这些森林主要分布在石灰岩花岗石地貌上。

保护现状

角原矛头蝮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同时,该物种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级别,以及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2021年2月1日,角原矛头蝮入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需要注意的是,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