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测,是根据对地震规律的认识,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地震预测通常分为长期(10年以上)、中期(1-10年)、短期(10日至数百日)和临震(1-10日及1日以下)预测。

地震预测的前提是认识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过程,包括地球介质物理、力学性质的异常变化。但是人类对地震成因和地震发生的规律还知之甚少,主要是因为地震是宏观自然界中大规模变动的深层过程,其影响因素过于复杂,还可能有人类未知的因素存在。

地震预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开展的探索性研究项目。21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城市化和经济的全球化,地震引起的灾害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关注。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每年都召开学术会议,促进世界各国科学家进行合作研究,共同改进地震预测方法。

概念

地震预测预报主要是根据对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种情况,通过多种科学手段进行预测研究,对可能造成灾害的破坏性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震级进行分析、预测和发布,包括预测和预报两个基本内容。

预测类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5号发布的《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地震预测包括下列类型:

(1)地震长期预报: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2)地震中期预报: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3)地震短期预报: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4)临时预报: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预测目的

地震预测的目的在于避免或减轻地震灾害。为此,它应当具有高度的可靠性,预报不准会引起居民不必要的恐慌,给社会、经济带来损失。但可靠的预测是非常困难的。地震学家不能直接观测地球内部,以致对地震的孕育过程和影响这一过程的种种因素缺乏观测数据。各国科学家为此作了很大努力,但仍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作出很粗略的估计。

预测方法

地震预测是根据对地震规律的认识,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地震预测的基础是认识地震孕育的物理过程及在此过程中地壳岩石物理性质和力学状态的变化。

一是远期地震预测:是一种以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为基础,宏观地对某一地区在较长时间内(如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及其影响范围进行预测的方法即地震构造方法。这种方法在大面积上划分未来地震的危险地带,确定不同强度的危险地区。它包括地震危险区划和地震烈度区划两类。地震区划的具体方法是:①划分强震活动带(地震带),确定未来百年的地震危险区;②分析地震活动趋势,估计地震危险区内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最大震级;③预测未来百年内发生的地震的烈度影响场。在上述前两项工作基础上作出地震危险区划图。在上述3项工作基础上进行地震区划并作出地震烈度区划图。地震烈度区划能为建设规划和工程设计提供合理的抗震设防指标——基本烈度。

二是近期地震预测:对几年到十几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的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进行预测。通常采用地震统计方法和地震前兆预测方法 ①地震统计方法:是从地震发生的记录中去探索可能存在的统计规律,估计地震的危险性,求出发生某种强度地震的概率。统计方法的可靠程度决定于资料的多寡。统计方法所指出的只是地震发生的概率和地震活动的某种"平均"状态。若要明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地点、强度和时间,还要依靠地震前兆观测。 ②地震前兆方法:是根据地震前兆现象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与强度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对地震活动性、地壳形变、地下水位、水化学成分、地电、地磁、重力、波速比、原地应力和震前动物异常反应等的测量和观察,对地震前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与地震直接相关的前兆现象,研究它们与地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这种经验关系进行地震预测。但由于影响异常的因素很多,且不同地震前出现的异常在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和幅度上往往都各不相同,从异常中区别真正的前兆性异常非常困难,因此寻找地震前兆是地震预测的核心问题。迄今为止该项工作仍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

水平现状

地震预报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的。中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广泛开展了地震预报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曾经不同程度地预报过一些破坏性地震。例如,1975年,中国成功预报了2月4日发生于海城市的7。3级强烈地震,并在震前果断地采取了预防措施,使这次地震的伤亡和损失大大减小。像海城地震预报这样的成功案例,在全球仅是一个孤例。

但是,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有关方法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强的复杂性;科研人员所做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中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可以概括为:对地震前兆现象有所了解,但远远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对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认识,但短临预报成功率还很低。

就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经验性的探索阶段,总体水平不高,特别是短期和临震预测的水平与社会需求相去甚远。地震预测预报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可能还需要几代地震工作者的持续努力。

发布规定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根据地震监测信息研究结果,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作出预测。其他单位和个人通过研究提出的地震预测意见,应当向所在地或者所预测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书面报告,或者直接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书面报告。收到书面报告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进行登记并出具接收凭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根据地震监测信息研究结果,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作出预测”。

《防震减灾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组织召开震情会商会,必要时邀请有关部门、专家和其他有关人员参加,对地震预测意见和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震情会商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经震情会商形成地震预报意见的,在报本级人民政府前,应当进行评审,作出评审结果,并提出对策建议”。

地震预报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

宏观现象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宏观异常亦是丰富多彩,如地声、地光、火球、喷水、喷油、喷气、地气味、地气雾,井水翻花、冒泡、突升、突降、变色、变味、井孔变形、各种动植物的反常现象等等。总之,由于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地震前兆具有丰富,多样和综合的特点。

不过也应当注意,上面所列举的多种宏观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例如:井水和泉水的涨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关,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响,井水的变色变味可能因污染引起,动物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天气变化、生理活动、疾病、外界刺激等有关,还要注意不要把电焊弧光、闪电等误认为地光,不要把雷声误认为地声,不要把燃放烟花爆竹和信号弹当成地下冒火球。

地下水异常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生物异常

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摩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摩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

牛、马、驴、骡 惊慌不安、不进厩、不进食、乱闹乱叫、打群架、挣断缰绳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惊跑

猪 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拱圈、越圈外逃

羊 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越圈逃跑、闹圈

狗 狂吠不休、哭泣、嗅地扒地、咬人、乱跑乱闹、叼着狗崽搬家、警犬不听指令

猫 惊慌不安、叼着猫崽搬家上树

兔 不吃草、在窝内乱闹乱叫、惊逃出窝

鸭、鹅 白天不下水、晚上不进架、不吃食、紧跟主人、惊叫、高飞

鸡 不进架、撞架、在架内闹、上树

鸽 不进巢、栖于屋外、突然惊起倾巢而飞

鼠 白天成群出洞,像醉酒似的发呆、不怕人、惊恐乱窜、叼着小鼠搬家

冬眠蛇出洞在雪地里冻僵、冻死,数量增加,集聚一团

鱼 成群漂浮、狂游、跳出水面、缸养的鱼乱跳,头尾碰出血,跳出缸外,发出叫声、呆滞、死亡

蟾蜍(癞蛤蟆) 成群出洞,甚至跑到大街小巷

动物反常的情形,人们也有几句顺口溜总结得好: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属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观测要领

宏观异常观察和观测

(1)定点观察与群众性观察。定点观察一般由区县地震工作部门承担,1978年唐山地震后,中国绝大多数区县地震工作部门都开展了宏观异常的定点观察工作。群众性观察可分为观察点、观察哨及群众性普遍观察三个层次。     

 (2)观察点的布设与观察对象的选择。宏观点一般布置在活动断裂带的两侧或其拐点、端点、交叉部位的基岩露头地区,要尽量避开环境和人为干扰,而选择环境比较安静、工农业生产干扰小、无环境污染的地区。

宏观观察对象的选择应该本着易于观察、易于识别、受环境干扰小等原则。动物观察对象应该饲养简单,生命力强,选择多种观察动物时还应注意到种群之间应避免相互影响。尽可能选择已被证明对地震有一定反应的动物。

宏观异常观察的内容和方法

(1)震前地下流体宏观异常现象的观察内容和方法。在地震史料记载中,震前地下水位升降变化最为常见,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也较为普遍,即主要表现为水温变化、翻花、冒泡、打旋、发浑、变色、变味等。对地下水的观察,不仅要了解地下水变化的原因,还要了解地下水(如井泉水、龙潭水、温泉水)所处的构造部位、水的补给源、正常动态、干扰因素(降雨及工业用水、农田灌水、气候变化、季节变化、补给源变化)以及正常水温变化范围、水的透明度等。

(2)震前动物宏观异常现象的观察内容和方法。对鸟类,如对家鸽的观察主要以惊飞、视听反应和进窝时间等为主。其他鸟类,如鹦鹉等,一般以撞笼不休,惊叫等为异常。鱼类以浮跳、上蹿、惊游、跳出、扎水、尾巴上翘、活动加剧等行为反应为多。对大牲畜、家畜、家禽、狗、猫、蛇等陆生动物的观察应选择2~3种作为代表,重点从行为活动和生活规律两方面进行观察。

(3)其他震前宏观前兆的观察。在地震前的短期和临震时段,在未来震中地区除地下流体、动物出现宏观异常反应外,还可能在未来的发震构造带上和极震区出现局部大气增温、地裂缝、地面凸起或塌陷、人感不适、植物异常、局部热异常、地声、地光、地气雾等震前宏观异常现象。

中国的地震监测台网和监测能力

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场特征、地质构造格局和地震危险性分布,参考不同地区人口密集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多学科、多方法、以固定台为主、流动台为辅的地震监测模式。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的地震监测台网已具备一定规模。地震监测台网主要由测震、地形变、电磁和地下流体等测项组成。监测台站负责数据采集、存储和传输,台网中心负责数据汇集、整理存储、处理分析、产品服务以及运行管理。

中国陆域测震能力普遍已达到2。5级,华北、东北、华中地区、西北、华东地区基本达到2。0级,首都圈等人口密集地区可达到1。5级,与发达国家平均1。5级的监测水平有一定差距。测震台网一般10分钟内完成地震速报。

各国研究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苏联日本、美国等相继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有计划地开展了地震预报研究。中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后开始大规模地震预报的实践探索,基本上与上述主要地震研究国家同步。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中国在观测仪器的研制、监测系统的建设、经验预报的积累等方面有了很大进展。然而,作为地球科学前沿领域,地震预报至今仍是一个难以突破的世界性难题。

俄罗斯(苏联)、日本、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进行地震预报研究最重要的国家。1948年10月5日土库曼斯坦共和国首府阿什哈巴德市发生大地震,1949年约瑟夫·斯大林指示设立地震工作委员会,正式提出地震预报的研究任务。1953年苏联科学院院士、地震学家格里高里·甘布尔采夫提出在加尔姆和杜尚别地区建立地震预报试验场,拟订了系统的地震预报研究计划,他亲自领导了该计划的实施。1966年里兹尼钦柯制订了详细计划,对地震区域划分、地震活动性和地倾斜做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同一时期,费道托夫领导的远东小组以堪察加边疆区地区为基地,研究了西北太平洋边缘、堪察加北海道地震带的活动规律,提出了“地震周期”的概念,后来由美国地震学家Sykes命名为“地震空区”。凯利斯鲍洛克领导的第三小组研究了地震活动性的图像,为后来的苏美合作项目“地震图像识别法”打下了基础。萨道夫斯基和涅尔希索夫领导的、作为协调单位的莫斯科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族、堪察加等地震多发地区广泛、系统地收集了多种前兆资料,并对地震前兆有了重要的发现(氡气、波速比等),经过深入的研究,1972年得出简称IPE的孕震模式。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国家,经受过许多大的地震灾害。地球物理学力武常次在1976年出版的《地震预报》一书中介绍:“在二三十年前,还很少有专业地震人员谈论地震预报的问题。那个时候,地震预报完全是算命先生、占星学家这类人物所干的事……对地震专家来说,谈论地震预报乃是一种忌讳。”正因此,在防灾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日本成为世界最早成立专门机构的国家。1891年美浓-尾张国7。9级大地震发生后,就成立了“震灾预防调查会”,其主要职责是调查地震和火山现象,并寻找减轻地震灾害的方法。关东大地震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致使日本政府于1925年在东京大学(现在的东京大学)内设立地震研究所,专门从事地震预测研究。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经济的振兴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学家一反以往“只搞些抱负小一些的课题”的常态,形成了地震预报研究小组。1962年坪井忠二和达清夫、秋原尊礼提出了被称为“地震预报计划蓝图”的《地震预报:今日的进展及未来的发展规划》。蓝图提出进行八种手段的观测,强调收集有可能用于地震预报的基础资料,不急于进行预报。但这一规划并未付诸实施。1964年工业化程度很高的新潟县地区发生M=7。5的大地震,公众强烈要求推进地震预报工作。日本政府决定长期拨款资助,随即出台了《地震预报的五年计划》,以后连续实施。1995年兵库县南部发生阪神大地震,对于运行了30多年的日本防灾体制和防灾减灾科学技术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关于这次地震的应对与研究,不仅在地震科学、地震防御、地震预报、地震救援方面,而且在城市规划建设、建筑物设计、医学救护、灾害信息通信、危险管理和应急反应等许多领域,为全人类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教训。美国从1964年开始与日本协作,举行“地震预报问题的联合讨论会”。当年发生耶稣受难日地震,总统府科技办公厅成立了专家小组,组长为总统科学顾问、地震学家普雷斯。他于第二年提出“地震预报与地震工程研究的十年计划”,可惜由于一些学者的消极心态,未能实施;但他在1965年设立了“国家地震研究中心”并于1973年制订了《震害减轻研究计划》,进行地震预警系统的研究,提出膨胀-扩散孕震模式(简称“D-D模式”),在此理论指导下,对1973年8月3日兰山湖M=2。6地震进行了预报。特别是在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了Parkfeild地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规律之后,在美国地质研究所的带领下投入大量设备及研究人员开展了“Parkfeild地震预报实验”,利用最先进技术,地震学家们设置了高分辨率监测仪器测量种种特征量,例如当地小震图像的细微变化、地倾斜等地形变的变化以及电磁性质等;但在预期再次发生地震的时间段,地震并没有发生。在我国,陈国达在1938年《地质论评》第3卷第4期中对1936年4月1日广东灵山6。8级地震的震感区域、地声、震中和震源深度以及前震、余震和当地历史地震活动都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发震原因和地震未来趋势进行了研究。王竹泉在1947年《地质论评》第12卷第1期中也对1945年9月23日滦州6级地震的成因和未来地震趋势进行了研究。幼雄在1923年《东方杂志》第20卷第16号中谈到地震的成因、地震的强度和感震区域、前震和余震等11个问题,其中第11个问题就是地震的预知和预防,讨论了水位观测、倾斜观测、潮汐和气压变化触发地震等问题。

识别谣传

地震谣传是指没有科学依据的所谓将要发生地震的传言。地震谣传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一场范围较大的地震谣传,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可能不亚于一个破坏性地震。

凡“预报”的地震震级很精确,发震时间、地点很具体的传闻是谣言,凡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和离奇古怪传说的地震传闻是谣传。识别谣传最简单的办法是问一问当地或地震管理部门,或查询地震部门网页信息公告,或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等媒体信息公告,一来消息的真伪可以立刻水落石出,二来也可以让部门及时了解情况,迅速平息谣传。

成功预报案例

一、1971年3月23日、24日新疆乌恰县的两次地震成功预报。

二、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成功预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极震区面积为760平方公里。这次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地区,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由于我国地震部门对这次地震作出预报,当地政府及时采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地震灾害大大减轻,除房屋建筑和其他工程结构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外,地震时大多数人都撤离了房屋,人员伤亡极大地减少。伤亡人员总数为29579人,占总人口的0.32%,其中死亡2041人,占总人口的0.02%。伤亡人员多为老、弱、病、残、儿童和不听指挥的人。地震造成城镇房倒塌及破坏约500万平方米,公共设施损坏165万平方米,农村房屋毁坏1740万平方米,城乡交通、水利设施破坏2937个,各种设备、物资也遭到严重损失,总计约8.1亿元。地面喷沙孔大的直径达2.5米。有一地震断裂,长约5.5公里,裂缝带宽处达40米。营口市破坏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53.1%。震后,及时展开救灾工作。解放军出动了3.5万余人,1173部汽车,12架飞机参加救灾。派进灾区的医疗队达到101个,人员 3480人。震后两天供水修复;2月7月灾区全部恢复供电。灾民群众在“三防”简易房欢度了春节。交通和工农业生产一个月后基本上得到恢复。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次预报使绝大多数居民在震前撤离了住宅区,转移了重要的物资设备,对震时易燃、易爆、泄毒等次生灾害的部位采取了紧急预防措施,避免了重大损失、收到了减轻地震灾害的实际效果。据推测,如无预报,人员伤亡将达15万人左右,经济损失将超过50亿元。

三、 1975年4月6日(6.4级)至4月9日(6.6级)新疆伽师几次大地震(两次)成功预报(注:有可能在年份上与1996年混淆)。任振球:我们天灾预测委员会,在1975年4月6号还有4月9号新疆伽师几次大地震,我们当时4月3号报的,按照地震局的规定填地震预报卡,打的自费去地震局,两个处长接待我,他们说他们上午刚讨论地震预报,担心四川有地震,我说四川不会有地震,有震的是新疆南部地方就是伽师地区。后来地震预报的负责人郑大林,当天晚上把我们的预测意见传给新疆地震局了。第二天把我们的原件的复印件又传过去了。我们4月3号报的,报的是7号正负三天,在伽师县有7到7.5级地震,我的判断是7 号正负一天。结果新疆地震局搁了三天,到了第三天也就是5号晚上开了会,说未来一周内伽师地区有地震,当地在全县紧急动员防震,结果全县30万人没有死一个人。6号上午震了两次地震,一个6.3级,一个6.4级。当天晚上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负责任人就给我们打电话,表示祝贺和表示感谢。李说这个地震是 7级水平,现在能量释放不够,还有更大的地震,结果他们没有传给新疆地震局,9号震了6.6级,死了9个人。大概15号又震了6.3级,正好头一天我到地震局,说这两天还有6级左右的余震,第二天就是6.3级。当年四月上中旬伽师地震的全过程,我们预测的都对了。

四、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芒市7.4级地震成功预报。1976年5月29日,云南省西部龙陵县先后发生两次强烈地震。第一次发生在20时23分18秒,震级为7.3级,第二次发生在22时0分23秒,震级7.4级。云南龙陵地震经历了中期和短临预报的过程,并在震前采取了相应的防震措施,减少了伤亡和损失。这次地震属于震群型地震。余震活动额度高,强度大。每次地震各出现了两个极震区。自5月29日至年底共记录到3级以上地震2477次,其中,4.7、5.9级19次,6.2 级、7.3级及7.4级各一次。这次地震使云南省保山市、临沧地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9个县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人员死亡98人,重伤451人,轻伤1991人,房屋倒塌和损坏42万间。受灾面积约1883平方公里。地震引起的滑坡也造成较严重损失。滑坡毁坏农房180幢,稻田、牧场、森林茶园近 3900公顷,破坏渠道1126条,摧毁一座装机容量为240千瓦的水电站和三座20千瓦以下的水电站。破坏道路185公里,塌方量达78万立方米。

五、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时处于震中的青龙满族自治县成功预报了震情, 迅速疏散了所有人口, 没有发生一起死亡事件。但是遗憾的是唐山的其他地区没有能够及时发布预报,造成242769人死亡,16.1万人伤残。

六、 1976年8月16日松潘县平武县7.2级地震较成功预报,按公布短期预报算起,前后约3个月,不够及时准确。1976年8月16日,松潘、平武之间发生7.2级地震。地震属震群型,主震之后又发生22日6.7级地震和23日7.2级地震。这次地震有感范围较大,西至甘肃高台,南至昆明市,北至呼和浩特市,东至长沙市,最大半径1150公里。震后连降暴雨,造成山崩、塌石、泥石流等,致使农田、道路、河床等破坏严重,通讯中断。耕地被毁十几万公顷,粮食损失达 500万公斤,牲畜死亡2000余头。地震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山区,加之震前已有预报,由于四川省各级政府在震前建立了防震抗震救灾指挥部,要求各部门做好各方面准备,采取了人员撤离的措施,减轻了伤亡和损失,因此,人员伤亡仅为800余人,其中轻伤600余人。多数是由震后泥石流、山崩、滚石等次生灾害所致。

七、1976年11月7日四川盐源—云南宁蒗6.4级等地震作了较成功的短临预报。

八、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涟发生7.3级地震成功预报,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连中缅边境7.3级地震取得了长、中、短、临预报成功。云南省地震局7月11日向地、县干部会汇报,并请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大大减轻了损失,受到云南省政府及国家地震局的嘉奖。

九、 1996年6月4日新疆伽师6.4级地震短临预报比较成功。1996年的新疆伽师地震,当时就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政府和各级领导,向下面发布了地震的警报,一共撤出了15万人,所以这个地震在4月6号凌晨三点、四点连续发生6.3级、6.4级地震,这个地震倒了九千间房子,但是没有一个伤亡的,这个地震预测也是取得很好的效果。

十、1997年4至6月新疆伽师6级左右强震群,预报比较成功。

十一、1998年11月19日云南宁蒗6.2级地震(1998年10月云南宁蒗5.8级地震)短临预报比较成功。

十二、1999年11月29日岫岩满族自治县5.4级地震预报成功。岫岩地震前,辽宁省地震局在国家地震局的指导下,提出了比较明确的地震预测意见,并及时报告了省政府和国家地震局。省政府于11月27日晚召开了常务扩大会议,听取了省地震局关于地震预测意见的报告,经研究、讨论果断作出决定:通报有关市、县、乡政府并提出了应对措施。1999年11月29日12时10分,在预测的地点、时间发生了5.4级地震。由于在震前当地政府、人民群众有了充分的准备及采取了得力的避震措施,在严重破坏及毁坏了约6000间房屋的情况下无人一伤亡,实现了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

参考资料

地震预测.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2-26

地震是怎么预测的.黄山市地震局.2025-03-29

科学说 | 如何正确认识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微信公众号.2025-03-29

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意见实行统一发布制度.中国人大网.2025-03-29

我国法律法规对地震预测预报有具体的规定吗?.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5-03-29

什么是地震的宏观前兆?.怒江州人民政府.2025-03-29

地震前预兆详细解读.宜宾市地震监测中心.2025-03-29

地震监测预报常识.德宏州陇川县人民政府.2025-03-29

难以突破的世界性难题.中华合作时报.2025-03-29

中国历次成功预报地震.中国历次成功预报地震.2025-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