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寺钟声,是位于洛阳市东13千米的白马寺的钟声,是古时“洛阳八大景”之一,“洛阳八大景”中的其他美景,譬如龙门山色、邙山晚眺,皆是看的景;马寺钟声却很另类,它是听的景。马寺钟声象征吉祥如意。每逢跨年之夜,总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信徒、游客专程到白马寺,聆听新年钟声。
白马寺始创于东汉刘庄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内有一口明代铸造的大钟,重两三千斤。钟上刻铭文“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据老辈人讲,此钟钟声洪亮,旧日晨昏,僧人撞钟诵经,钟声响彻十里开外,闻者心旷神怡。更神奇的是,只要这钟一响,老城区钟楼上的钟也会应声而响,其实是因为两口钟频率相同,产生了共鸣。民间有“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俗语。
马寺钟声为白马寺的佛事活动,元旦前夜、除夕当晚,白马寺对中外游客开放,在北京时间零时撞钟祈福。如今,白马寺里的明代大钟早已“功成身退”,被供奉于殿堂之上。取而代之的,是悬挂在寺内钟楼上的新钟。
洛阳白马寺
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位于古都洛阳城东十二公里处,北依邙山,南望洛水,殿阁峥嵘,宝塔高耸,钟声常鸣,呈现出佛门静土特有的清幽、肃穆和神圣气象,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
历史沿革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朝廷斥资兴建的第一座寺院,距今已有 1900多年的历史。东汉永平七年(公元六十四年),刘庄遣使赴西域拜求佛法。永平十年,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应汉使之请,以白马驮载佛经、
佛像同返国都洛阳市。翌年,明帝昭命于雍门外兴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命名为白马寺。白马寺建成后,摄摩腾、竺法兰二高僧在其内,译出我国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从此,法轮东转,佛像生辉。白马寺逐渐成成为中国佛教活动中心,并吸引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僧人来拜佛求法。北魏时,有三千多西域僧人来洛阳进行佛学交流。由于白马寺的兴建,使佛教文化广为传播,对中国人民道德观念、思想文化以及国际文化的交流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千百年来,白马寺一直被东亚文化区域奉之为"释源"、"祖庭"。
建筑布局
综述
白马寺座北面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建 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井仍依稀可见。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园内古树成荫,四时落英缤纷,增添了佛国净土的清净气氛。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最早的古迹。山门左右两侧各立一匹青石圆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
主体建筑分布在由南向北中轴线。进入山门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庐阁五层殿堂。山门东西两侧有迦叶摩腾、竺法兰二高僧墓。从前到后依自然地势,渐次升高。清凉台、毗庐阁及其左右两侧的法宝阁、藏经阁雄殿居其后。中轴线两侧左右对称、整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典型的中国佛寺特色。寺院两侧有一泰式佛殿,内供一尊七米高的泰国镀金佛像。寺之东南二百米处,有一释舍利塔,初建于公元六十九年,现存塔重建于金大定十五年(公元一一七五年),风格与西安小雁塔相仿。
白马寺自建寺以来,饱经风雨沧桑。近几年来,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党的 宗教政策推动下,白马寺面貌一新,佛事重兴。现山门外又扩展八十余亩,新建有牌坊、石拱桥、放生池以及绿化带。寺内还建立有佛教研究中心,重现"祖庭"气象。十几年来,白马寺已接待数百个海内外佛教团体和近千万中外游客,成为洛阳市对外的重要窗口和旅游业发展的精品景点之一。
主要景区
天王殿系元代建筑,明清两代均重修,为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基 高0.9米,长20.5米,宽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门殿改建而成的。整个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绕以回廊。屋顶正脊有“风调雨顺”、后脊有“国泰民安”几个大字。殿内两侧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龛内是明代塑造的弥勒菩萨笑像。在佛教传说中,弥勒菩萨将继承释迦牟尼位,成为弥勒菩萨。可是白马寺天王殿内这尊笑口常开的弥勒菩萨,却以另一个民间传说为蓝本:相传五代十国时,浙江省一带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经常用一根锡杖肩背一个布袋来往于热闹的街市,人们叫他布袋和尚。这位和尚逢人乞讨,随地睡觉,形似疯癫。他在临死时,说了这样一个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就把他当做弥勒菩萨的化身,并根据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内的天王殿里。这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缩影。
大佛殿,长22.6米,宽16.3米,殿脊前部有“佛光普照” 、后部有“法轮常转”各四个字。殿的中央供奉着三尊佛像:中为释迦牟尼,左为摩诃迦叶,右为阿难陀。这三尊佛像构成了“番荔枝灵山会说法像”。这取材于一个佛教禅宗典故。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面对众弟子,闭口不说一字,只是手拈鲜花,面带微笑。众人十分惘然,只有摩诃迦叶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释迦牟尼见此,就说:“我有正眼法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样,摩诃迦叶就成了这“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禅宗传人,中国佛教禅宗也奉摩诃迦叶为西土第一祖师。白马寺大佛殿的“释迦灵山 会说法像”就是根据此传说塑造而成的。三佛旁边,还有手拿经卷的文殊菩萨和手持如意的普贤两个胁侍菩萨。释迦牟尼佛像背后是观音菩萨像。殿内还有一口引人注目的大钟,高1.65米,重1500公斤,上饰盘龙花纹,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并附诗一首:“钟声响彻梵王宫,下通地府震幽冥。西送金马天边去,急催东方玉兔升。”据传此口钟与当时洛阳市城内钟楼上的大钟遥相呼应,每天清晨,寺僧焚香诵经,撞钟报时,洛阳城内的钟声也跟着响起来,因此,白马寺钟声被列为当时洛阳八景之一。
大雄宝殿,长22.8米,宽14.2米。殿前有一月台,是寺院内最大的殿宇。由 歇山顶改为悬山顶,面积有所缩小。殿内贴金雕花的大佛龛内塑的是三世佛:中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左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尊佛像前,站着韦驮、韦力两位护法天将的塑像,执持法器。两侧排列十八尊神态各异、眉目俊朗的罗汉塑像。这十八罗汉都是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裱裹,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这种“脱胎漆”工艺叫夹苎干漆工艺,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乃寺中塑像之精品。背后殿壁上还排列整齐地刻镂着五千余尊微型佛像。
接引殿,长14米,进深10.7米。为双层殿基,是寺内最小建筑。殿内 供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立像,左边为持净瓶的观世音菩萨,右边握牟尼宝珠的是大势至菩萨,均为清代泥塑。
毗卢阁,毗卢阁是白马寺内最后一座佛殿,坐落于清凉台上,系一组庭院式建筑。清凉台原是明帝少时读书乘凉之处,后为迦叶摩腾、竺法兰译经之所。在寺中位置最高,长43米,宽33米,高5米。正面大殿毗卢殿为重檐歇山楼阁式建筑,长15.8米,宽10.6米,初建于唐,元、明、清历代都曾重修。阁内正中有一座砖台座,设一木,龛内供奉一尊毗卢佛像,左立文殊菩萨,右立普贤,这一佛两菩萨,在佛教中合称“华严三圣”。
齐云塔,为方形密檐式砖塔。塔边长7.8米,通高35米,13层。每层南边开一拱门,可以登临眺望。旧与清凉台、腾兰墓、断文碑、夜半钟、焚经台合称“白马寺六景”。千百年来,民间流传两句谚语:“洛阳市有座齐云塔,离天只有一丈八。”原是五代十国后唐李存惠修造的九级木结构佛塔,高500尺。
参考资料
马寺钟声:奇妙的钟声,别样的“风景”.洛阳网新闻中心.2024-03-24
马寺钟声:奇妙的钟声,别样的“风景”.洛阳网新闻中心.2024-03-24
白马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4-03-24
洛阳白马寺:中国佛教的发祥地.凤凰网河南.2024-03-24
马寺钟声.中国市场监管报.2024-03-24
白马寺:夜梦金人求法 白马驮经建寺.fo.ifeng.com.2017-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