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潜,纺织工程专家、纺织教育家。长期致力于纺织教育和纺织建设事业。在全国高等学校中首先创设染化工程专业,率先引进自动换梭织机和新型前织设备,建成我国第一个自动换梭织机车间。为推进我国纺织教育和发展纺织技术作出了贡献。

基本信息

张文潜,原名张濬思,曾用名张文泉,1897年6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县金沙街道。幼年在金沙镇读书,1912年小学毕业。

个人经历

时值我国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南通市创办我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张文潜报考就读该校。由于他勤奋好学,于1917年以第一名毕业,并受聘为该校助教。张文潜在学习中深切认识到要使我国纺织工业发展,必须掌握先进技术。1918年,他考取清华大学的庚子赔款留学名额赴美国留学,进入美国马萨诸塞州罗威尔纺织学院就读。罗威尔有美国19世纪工业摇篮之称,后来与其他学院合并为罗威尔大学,继而成为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一个校区。张文潜曾在该学院院刊上发表题为《棉双股线与单纱强力之关系》论文。由于学习成绩优良,1921年毕业时曾获金质奖章,并被授予纺织工程学士

1921年,张文潜回国学成回国,受聘于南通大生第一纺织公司一厂(以下简称大生一厂),任机械总监,兼任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教师。1923年9月,张謇之子张孝若北洋政府委派出国考察,张文潜随同出国,历时7个月,考察了法、德、英、奥地利荷兰瑞士、美国和日本等国。回国后参与撰写了《考察欧美日本各国实业报告书》。1926年夏调往南通大生第一纺织公司副厂(以下简称大生副厂)任纺织部长(相当于厂长),连续9年。其间1932年起兼任由其母校改名的南通学院纺织科科长。1935 年,调回大生一厂任厂长。1936年底,受聘为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秘书,1938年在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任技正兼科长。1942年,任经纬纺机机器制造公司副经理。1943年,参加资源委员会组织的技术团,往美国接洽技术合作,为制定我国战后复兴和发展工业的计划作准备,他负责纺织工业部分。由于美方对纺织部门的利润分配要求苛刻,因而未能达成协议。其后又在纽约中国驻美办事处工作了一段时间。1946年春回国,任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纺织事业管理委员会业务处长兼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董事。1946年7月,受聘为南通大生第三纺织公司经理。

张文潜在新中国成立后仍担任南通大生第三纺织公司经理。1955年调任新建立的南通市纺织工业局总工程师。1956年评定为一级工程师。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他提出了关于棉纺织厂的原棉、设备、工艺和温湿度等4项基本管理方法,为局领导所采纳并贯彻。1955年初,因原棉供应不足,各厂被迫采用成熟度很差的剥桃棉,严重影响生产。张文潜亲自下厂参与试纺试织。1958年,为筹建人造纤维厂,赴辽宁丹东市与河北保定市考察。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原棉歉收,张文潜又积极指导杜仲纤维脱胶和棉混纺的试验。他曾担任局领导下的技术委员会主任,组织各厂开展技术研究。在推动纺织工程学会工作方面也是不遗余力。

张文潜曾任苏北人民行政公署委员、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协常委、南通市政协副主席、南通市科协副主席、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和民主新中国成立会南通市委员等职。

张文潜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曾受到不公正对待。1972年4月30日病逝。1980年1月29日,南通市领导主持召开追悼会,为他恢复名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