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尼奇》是俄罗斯作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
小说描写了德米特里·姚尼奇·斯塔尔采夫的悲惨经历。他原来是一个努力工作,勤于思索,热情诚恳,愿意造福社会的年轻医生,但由于旧生活的侵袭,庸俗社会的腐蚀,他逐渐变化,最后沉沦下去,变成贪婪而冷酷的市侩,丧失人的品质和感情的牌迷、酒鬼和守财奴。作者在小说中深刻揭露了19世纪90年代俄国知识界落后分子的庸俗实质。
内容简介
主人公姚尼奇是C城附近的一位医生。初来省城时,他还是一个年轻的,心地善良的乡村医生,爱好广泛,喜欢读书,听音乐,结交品格高尚,有文化修养的人。在穷乡僻壤里工作,他特别苦闷,因此,他结交了图尔金一家。图尔金一家在C城可谓名流。家长伊万·图尔金常常为慈善性的募捐举办业余公演,他知道许多掌故、谜语、谚语,喜欢开玩笑,讲俏皮话;他的妻子薇拉常写小说,喜欢当着客人朗诵自己的作品;女儿卡佳是一个年轻的姑娘,会弹钢琴,但实际上,这家人只是附庸风雅而已。姚尼奇第一次登门拜访,就大失所望。当有人问女主人为什么不把作品拿去发表时,她答道:“我从来不拿出去发表,我写完,就藏在柜子里头。何必发表呢?……要知道,我们已经足可以维持生活了。”在场的人都长出了一口气,觉得真是万幸。而女儿卡佳弹琴的手法也极其拙劣,但他们却自以为是,沾沾自喜。
尽管如此,姚尼奇还是爱上了卡佳。本来借助于对卡佳的爱,姚尼奇或许有希望成为一个有修养、有才气的人,但不幸的是,他遭到了卡佳的拒绝。随后,卡佳去了莫斯科学音乐。而姚尼奇在周围社会环境的感染下改变了兴趣:除了打牌,就是挣钱,“每到傍晚,他总要从衣袋里拿出看病赚来的钞票细细地清点,等到凑满好几百,他就拿到互相信用公司去存活期存在款。”他长得越来越胖,人们对他的招呼也发生了变化,刚到C城时,人们尊敬地称呼他德米特里·姚尼奇;后来,人们简单地称他为姚尼奇。尽管卡佳后来主动向他示爱,但他那时已经麻木不仁。就这样,他一步步走向堕落,丧失了人的尊严。
创作背景
《姚尼奇》创作于1898年,此时的契诃夫正处于创作的高峰期。《姚尼奇》开始是以第一人称叙述形式写的,但后来改变了形式。
小说最初发表在《田地》杂志1898年第9期的《每月文学附刊》上,原有副标题《安东·契诃夫的小说》。后来,该小说经作者取消副标题,并略加修改后,收入他自编的文集第九卷。
人物介绍
姚尼奇
姚尼奇从一个尚有一丝志趣的青年逐渐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市侩。他想买一处待售的房屋,可以不顾屋内妇女是否穿衣,径直闯入察看房屋情况。在卡佳向他示爱后,他居然想起晚上常常从衣袋里拿出钞票来,津津有味地清点。到最后,当别人提起图尔金家卡佳本人时,他已经一记忆模糊,当初付出的纯真感情已被熏心利欲挤掉了。
卡佳
卡佳刚一出场给人一种自命不凡,而技艺拙劣、无知的少女印象。她故意捉弄姚尼奇,自以为是。但是莫斯科回来后,她对姚尼奇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文中虽然没有点明其转变的原因,但仍然可以猜到:外面的世界太大了,能人太多了,对她一个涉世未深,只学得一鳞半爪手艺,又自以为是的贵族小姐来说,打击太大了。相比之下,孰轻孰重,昭然若揭。但卡佳同样无力对抗社会。在争取姚尼奇的打算失败后她只有顺应现实,再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过起贵族小姐波斓不惊的生活。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揭露了19世纪90年代俄罗斯庸俗生活
姚尼奇既是庸俗的体现者,同时,又是庸俗的揭露者,而这也正是这个小人物形象的意义所在。姚尼奇起初喜欢图尔金家,认同图尔金的风趣幽默,钦佩图尔金太太的文学才华,欣赏卡佳钢琴演奏技艺的高超,以至于产生了向她求婚的冲动。但是,四年之后,当卡佳主动向他示爱时,却遭到了他的拒绝,这绝不是对从前被卡佳拒绝的一种报复,而是当“他再到图尔金家,由于一切还是原样,他便感到这一切庸俗得不可忍受了,坐上马车离开了这里”。他看到生活的整体及其循环往复、单调的运行规律—昨天是如此,今天是如此;去年是这样,今年是这样;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那么将来还是这样。在这里,生活表现出它全部的平庸性和荒谬。
家长图尔金看上去健谈、幽默,但内心却异常空虚。每逢客人登门,他总是一句“您老好啊”。为了显示风趣和高雅,他总喜欢“用一种他独有的奇特语言”招引客人发笑,诸如“伟乎其大”、“真不赖”、“一百二十万分的感谢”之类,这些话听起来“显得做作,没有灵魂,华而不实,很不得当”。图尔金太太的庸俗以轻浮浅薄为其特征,她之接近文学只是为了炫耀文学才华而已。女儿卡佳的庸俗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弹奏钢琴取悦客人,在自我陶醉和肉麻的吹捧中显出得意忘形,其庸俗无聊在虚荣心的满足过程中显露无遗。二是意志薄弱,以至理想幻灭,最终陷入庸俗泥潭不能自拔。最后她真诚地向姚尼奇表达纯洁爱情,但得到的却是出乎意料的冷遇。这意外的结局,可谓对卡佳因庸俗断送艺术前程行为的喟叹和针贬。
艺术特色
在这篇小说中语言的个性化特色非常明显。图尔金一家的语言是典型化的图尔金似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们盲目自信、卖弄聪明的共性,同时,每个人的语言又表示了他们的个性特征。老图尔金的语言奇特、古怪,以卖弄俏皮为特征。他常常高谈阔论。运用稀奇古怪的词语已经变成了他的习惯,多年不变。
契诃夫在这篇小说中使用的另一个艺术手法是,人物心理的变化和性格的发展影响到语言的变化。例如,伊万·彼得罗维奇·图尔金的女儿卡佳最初自命为一个天才的音乐家,因此,她的语言非常幼稚、盲目自信、浮而不实、富有幻想。契诃夫在这篇小说中还使用夸张的语言,精确的比拟来对否定的人和事进行幽默的讽刺。例如,卡佳弹琴,常常一弹就是很长时间,曲子又长又单调,非常乏味,但弹完后父亲大加夸奖,客人们也向她祝贺。契诃夫使用了几句夸张的话和精确的比拟来加以讽刺。
作品评价
俄罗斯资产阶级自由派批评家奥夫夏尼科·库利科夫斯基《大众杂志》:(作者在这篇小说里)“出色地完成了艺术地、典型地描绘人物的任务,例如无聊而没有才华的图尔金一家人”,(又如堕落的斯塔尔采夫),“他虽然那么憎恨那些因循守旧的人,其实。他与他们是一丘之貉”。
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1879年进入莫斯科医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
他的主要作品有:《胜利者》(1883)、《变色龙》(1884)、《草原》(1888)、《没意思的故事》(1889)、《库页岛》(1893-1894)、《在流放中》(1892)、《第三病室》(1892)。后来,他由开始创作戏剧,如《结婚》(1890)、《蠢货》(1888)、《求婚》(1888-1889)、《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1889-1890)、《伊凡诺夫》(1887-1889)、《樱桃园》(1903-1904)等等。
参考资料
契诃夫.易文网.2018-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