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尖喙鸟

尖喙鸟

尖喙鸟(学名:Oxyruncus cristatus)是雀形目尖喙鸟科尖喙鸟属的鸟类,尖喙鸟属的Oxyruncus是由荷兰动物学Coenraad Jacob Temminck于1820年建立的。尖喙鸟是由英国博物学家William John Swainson于1821年描述的,属名中插入了一个"h"。Oxyruncus一词源自古希腊语oxus,意为“尖锐”或“尖端”,rhunkhos意为“喙”。种加词cristatus源自拉丁语,意为“有冠的”或“有羽毛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表明,尖喙鸟在鹟科的一个支序中占据了基础位置。

形态特征

尖喙鸟体长16厘米,脚短,翅和尾稍长,嘴尖。体背素绿褐色,下面淡黄趋白色,有暗色点斑和横斑;头顶中央有矮的红色或黄色羽冠。鼻孔像窜鸟一样,长而有瓣。特点是嘴尖锐,尖鸟喙上有橘红色的光晕,可探寻树皮下的食物。沿头部和颈部及腹部有放射状黑点斑缩放。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善于鸣啭,叫声多变悦耳;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

栖息环境

尖喙鸟主要栖息在南美洲的潮湿森林中,山地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林缘灌丛内,特别是树冠层。它们偶尔也会出现在森林边缘。

生活习性

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活泼,常在枝头跳跃或飞上飞下。有时亦高高的站立在小树顶端上静静地注视着四周,待有猎物出现时,才突然飞去捕猎,然后再飞回原来栖木上栖息。繁殖期间则常站在小树顶端仰首翘尾地高声鸣唱,鸣声粗犷、响亮、激昂有力,有时边鸣唱边突然飞向树顶上空,快速地扇动翅膀原地飞翔一阵后又落入枝头继续鸣唱,见到人后立刻往下飞入茂密的枝叶丛中或灌丛中。攀缘于树干间觅食昆虫,也以果实和种子为食。它们会与烤箱鸟、唐翁鸟、啄木鸟科和美洲霸一起组成混合物种的觅食群。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多民族的国家、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合作共和国、圭亚那、巴拿马共和国巴拉圭秘鲁苏里南委内瑞拉

繁殖方式

尖喙鸟采用多配偶制繁殖系统,雄鸟们会聚集在一个求偶舞台上进行展示。巢是由雌鸟修建,呈小杯状,巢材以苔藓植物、细草茎、植物韧皮纤维和羽毛等,用唾液粘在一个细长分枝上。每窝产2枚卵,由雌鸟单独孵化,孵化期由14至24天不等。经过约28天后小鸟羽毛丰满,幼鸟们通过反喂养。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亚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