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鳃梅童鱼(拉丁学名:Collichthys niveatus),又称大棘头、烂头鱼、大头宝,是近海暖温性中下层小型鱼类,为鲈形目石首鱼科梅童鱼属,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栖息于近岸或河口砂泥底质、水深不超过80m水域。

黑鳃梅童鱼体型近长方形而侧扁,尾柄细长,体长7.5~9.5厘米,体重9~20克,体色上部为灰黑、腹部及两侧的下部为金黄色,鳃盖上部呈黑色,头部圆钝而大,尾鳍呈楔形。其以桡足类多毛纲甲壳亚门为食,每年从3月底向浅水区洄游,12月底返回越冬场。黑鳃梅童鱼1龄性成熟,怀卵量为0.4万~1.6万粒,产卵期5~7月,当年幼鱼体长可达9cm。

黑鳃梅童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等级。2007年12月12日,黑鳃梅童鱼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形态特征

黑鳃梅童鱼体型近长方形而侧扁,尾柄细长,体长7.5~9.5厘米,体重9-20克,其体长为体高的3.1倍、头长的2.8~3.1倍。黑鳃梅童鱼体色上部为灰黑、腹部及两侧的下部为金黄色,鳃盖上部黑色。

其头部圆钝而大,枕骨棘棱显露,有前后两棘,两棘之间凹而平,别无小刺;吻圆钝而短,眼中等大、侧位,眼间隔宽阔而凸;鼻孔接近于眼,口大而深斜;下颌微长于上颌,上颌中间联合处有一凹,和下颌的突起相对;牙细小,在上下颌聚成带状群;下颌颏部无小孔,鳃盖膜左右相连,而不连于峡部;鳃孔大,假鳃存在,但不太发达,鳃耙细长,最长的长于鳃丝。

黑鳃棘头梅童鱼鱼头及全身均有鳞,鳞薄易脱落。其腹部在腹鳍前后有很多腺孔体,侧线发达;背鳍起点在胸鳍起点的上方,背鳍鳍棘部和鳍条间有一凹刻,鳍棘较细弱。黑鳃梅童鱼臀鳍起点约与背鳍鳍条部的中间相对,臀鳍最末鳍条稍前于背鳍的最末鳍条;臀鳍的鳍棘亦细弱。其胸鳍长而尖,尖端超过腹鳍的尖端;腹鳍起点稍后于胸鳍的起点,不达于臀鳍;尾鳍呈楔形。

分布栖息

国际分布: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中国分布:渤海、黄海和东海。黑鳃梅童鱼栖息于近岸或河口砂泥底质、水深不超过80m水域。

生活习性

黑鳃梅童鱼是近海暖温性中下层小型鱼类,以桡脚类多毛纲甲壳亚门为食。其在黄、渤海越冬场有三处,即渤海中部、石岛东南、黄海南部,以渤海中部数量最多,黄海、东海也有一定的数量。黑鳃梅童鱼不作长距离洄游,只是短距离地从浅水区到深水区,再从深水区到浅水区洄游。其渤海种群终年在渤海,每年从3月底向浅水区洄游,12月底返回越冬场。黑鳃梅童鱼1龄性成熟,怀卵量为0.4万~1.6万粒,卵圆球形。其产卵期5~7月,产卵盛期在6月,浮性卵,当年幼鱼体长可达9cm。

资源现状

黑鳃棘头梅童鱼鱼数量少于棘头梅童,为偶见种,常被用底拖网、刺网和张网渔具与棘头梅童鱼混同捕捞,有时同毛虾一同捕获。

物种价值

黑鳃梅童鱼为中国近海小型经济鱼类之一,每年的4月~6月份和9月~10月份为鱼汛旺季。黑鳃梅童鱼肉嫩刺软,肉味鲜美,食用方法除红烧、干炸外,还可加工成鱼糜,制作鱼肉馅鱼丸子等,也可冰鲜成冷冻小包装销售。

物种保护

黑鳃梅童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等级。2007年12月12日,黑鳃梅童鱼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黑鳃梅童鱼 Collichthys niveatus.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 .2025-01-23

黑鳃梅童鱼.黄渤海鱼类DNA条形码信息平台.2025-01-23

黑鳃梅童鱼.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5-01-25

物种详细信息-名: Collichthys niveatus.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7-29

..2025-01-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94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5-01-23

明光梅鱼.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025-01-24

凤阳梅鱼.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2025-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