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藤竹是禾本科藤梨竹属的一个种。

形态特征

梨藤竹(M.compactiflorus),其箨鞘坚硬且易碎裂;箨耳发育良好,具有明显的遂毛;箨叶形状似叶,基部收缩成弧形;箨舌接近水平截断。叶耳及其上的遂毛都较为发达,茎干内部近似实心。果期通常在8月至10月,果实较大,先端略微扁平,带有宿存的柱头。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山腰或河边、沟谷地带。

分布范围

梨藤竹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盈江、景洪市、广西凭祥等地。此外,在缅甸、印度、孟加拉等国家也有所发现。

下级分类

流苏梨藤竹

流苏梨藤竹(M.fimbriatus Hsueh et Hui)是一种攀援状的植物,秆长可达20至40米,直径3至5厘米,节间长度一般在25至35厘米之间,最长达45厘米。节部微微隆起,新秆表面覆盖着白色的毯状毛环。秆箨早期脱落,质地坚韧,大约占节间的1/2,幼嫩时期可能稀疏地附着有白色贴状毛,鞘口近似平截。箨耳不明显;箨舌显著,高度约2至5毫米,先端流苏状刚毛长8至10毫米或更长;箨叶卵状披针形,基部收缩为圆形,略呈柄状,约占鞘口宽度的1/3至1/5,向外翻卷。每个节位有多分支,有时仅有一支,叶片长13至16厘米,宽1.5至2厘米,无叶耳,叶舌高1毫米。笋可供食用,味道清淡。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景洪、基诺族勐海县打洛镇盈江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等地。

澜沧梨藤竹

澜沧梨藤竹(M.arrectus Yi),又被称为麦莫(拉祜语译音,云南澜沧)。秆高10至15米,直径2至4厘米,节间长度20至40厘米,斜倚或攀援,分枝一侧具有纵向沟槽;幼年时表面覆盖有灰白色短柔毛,略显粗糙,节下方具有厚白粉圈并被微绒毛覆盖,基部秆实心,向上逐渐为空心。秆环突出,有时带有一些短柔毛;箨环突出,无毛;秆箨革质,迟落,较短,淡黄色,顶端近似截平形,背面贴生有灰色小刺毛;箨耳不明显,线状三角形,直立,基部具灰色短柔毛。叶片最大可达21.5厘米长,4厘米宽。秆可用于制作编织品,果实煮熟去皮后可食用。

西藏梨藤竹

西藏梨藤竹,秆高可达10米,直径1.5至3厘米,节间长度40至70厘米,斜倚或攀援,表面覆盖有锈色小刺毛,节间上方尤其密集,粗糙,节下方具有显著的白粉。秆环平坦,箨环隆起,常带有残留物,幼年时箨鞘质地坚实,迟落,淡黄色小刺毛,鞘顶两侧高耸形成箨耳状(高1至2厘米,口部带有易脱落的灰白色遂毛);箨耳缺失;箨舌U形向下凹陷,高度约1毫米,被柔毛覆盖;箨叶线状披针形,直立,背面覆盖有锈黄色绒毛,腹面则带有锈黄色绒毛和小刺毛,尤其是基部。

参考资料

核基因和形态学证据揭示我国梨藤竹属分类学谜团. 人民资讯.2024-11-27

梨藤竹.植物智.2024-11-27

欣赏雨林奇竹——梨藤竹.勐腊县人民政府.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