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布托尔(1926年9月14日—2016年8月24日),全名米歇尔·玛丽·弗朗索瓦·布托尔,是法国新小说派重要代表作家,同时也是诗人、教师、散文家、艺术评论家和翻译家。20世纪50年代登上文坛,先后发表《米兰弄堂》《时间表》《变》《程度》等作品,其中《变》获得一九五七年勒诺多文学奖。70年代定居尼斯,后逐渐淡出文坛,开始专注于学术。他的小说故事极其简单,但对词语以及词语之间的架构、组合有着自主追求。布托尔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写到旅行。只有旅行才会让他中断写作,而这些旅行却又为他创作新的作品提供丰富的素材。他的几部小说都是在埃及和美国之间写出来的。他最先去的是埃及,不仅在尼罗河谷中找到了教师的位置,还发现了埃及的写作之神,那个写作之神模样像猴子,作家实际上就应该像猴子一样善于模仿。他曾被萨特誉为20世纪最有希望的伟大小说家之一。2016年8月24日因病在法国上萨瓦省去世。
人物经历
米歇尔·布托尔出生于法国北方工业重镇里尔的郊区蒙萨巴勒尔,是七个孩子中的第三个,其父亲埃米尔·布托尔是北方铁路公司的铁路检查员。1929年全家人搬到巴黎定居,布托尔在巴黎接受良好的教育和艺术熏陶,并利用父亲在铁路部门工作的便利到处旅行,使他养成了日后一边写作一边漫游的习惯。他在索邦大学学习文学和哲学,并于1947年毕业。后来他进入巴黎大学学习文学和哲学,但几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都未通过。他曾在哲学学院担任哲学家让·瓦尔的秘书,使他有机会认识了不少文化名人。在桑斯的马拉美中学教了几个月法语后,他借助一篇谈埃及教育改革的论文到了埃及,在尼罗河谷的一所学校教法语。然后他非常幸运地成了曼彻斯特大学的外教,开始一边教书一边创作,并通过作家乔治·朗布里西的引荐在子夜出版社出版了《米兰弄堂》《时间表》《变》和《程度》。
1960年,布托尔在出版了他的第四部小说《度》之后,开始了他的旅行:三次居留美国。70年代以后,他开始定居在尼斯,同时在大学里兼任教授,逐渐淡出文坛,但学术研究的范围却大大地扩展了,包括戏剧、诗歌、音乐、绘画、雕刻、人种学、乌托邦、梦。他在学术方面的主要著作有:《运动体》(1962)、《梦的材料》(1978),《绘画絮语》(1969)等。
布托尔与玛丽-若瑟夫(婚前姓马斯)结婚,他们育有四个女儿。他曾在埃及迷尼亚教授法语,随后在曼彻斯特(1951-1953)、塞萨洛尼基(1954-1955)和日内瓦(1956-1957)担任教学工作。1960年,他在布林莫尔学院和米德尔伯里学院任客座教授。他在美国的旅行使他写出了他的第一本实验性书籍《移动》,该书于1962年出版,引起了争议。
艺术成就
布托尔从来没有停止过创作,除了小说、随笔,他还创作诗歌和绘画作品。他已经创作了1300多部作品,这还不包括那些翻译作品以及与别人的合集。他对绘画和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很早以前就开始不停地画画。他父亲在铁道机关工作,把所有的休闲时间都用在画水彩画或者做木雕上,布托那时就梦想变成画家,实现父亲没有实现的理想。他还拉小提琴,想做音乐家。他什么事都尝试过,最后是文学占了上风,但他依然怀念画画和音乐。
从1960年代起,他开始写一些很特别的诗,那是与雕塑家、画家和摄影家等其他门类的艺术家的对话。在艺术家的书籍中,他与杰拉尔·塞雷等艺术家合作。文学、绘画和旅行是比托尔特别喜爱的主题。他的作品之所以令人着迷,是因为它将严谨的对称性(如《米兰通道》的建筑结构或《时间的利用》的日历结构)与更接近波德莱尔而不是罗布·格里耶的抒情感性相结合。
社会评价
米歇尔·布托尔被视为新小说派的一位重要作家和理论家,但他本人长期以来一直抵制被归入这一类别。他的小说《变》完全是用第二人称写成的,他在1967年的《批评与发明》中曾说,即使是最字面的引用也已经是一种讽刺,因为它的“跨语境化”。他是雷蒙·鲁塞尔学会的创始成员之一,该学会成立于2016年,与约翰·阿什贝里、米克尔·巴塞洛、琼·博菲尔-阿马戈斯、索尔·哈尔沃森和埃尔梅斯·萨尔塞达等当代著名人士一起。该学会致力于庆祝和研究创新而神秘的作家雷蒙·鲁塞尔的作品,汇集了一群对鲁塞尔的文学遗产充满共同热情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通过这种合作,布托尔的影响和专业知识对学会探索鲁塞尔独特的文学技巧和促进对他在文学界创新贡献的更深入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今80高龄的布托尔“离群索居”地隐修在法国瑞士边境的露升日高山牧场上的一所旧教堂里,“隐蔽在宁静之中”。这位特立独行的人“漫游者”笔耕不辍,从一门学科到另一门学科,用所有的文化、所有的资源、想像和才智,把艺术、科学、精神活动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创作出各种形式的作品,旨在用它们来改变现实生活,弥补生活的空虚,从平凡的日常活动中找出生活的奥秘。80岁的布托尔留着一大把白胡子,目光依然炯炯有神,思维依然特别清晰:“我非常清楚我是上个世纪的人,但我希望自己还是一个年轻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