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古(法语发音:[seɡu];班巴拉语:ߛߋߓߎ,Segu)是马里中南部的一个城镇和城市公社,位于尼日尔河右岸,东北距离巴马科约235公里(146英里)。该镇是塞古区和塞古大区的首府。2009年,塞古有130,690名居民,是马里第五大城镇。塞古-科罗村庄位于现镇上游约10公里(6.2英里),成立于17世纪,并成为班巴拉帝国的首都。塞古的面积为37平方千米。

历史

概述

塞古在1620年由博若人建立,距离现在城镇所在地大约10千米。1660年至1861年间,塞古曾是班巴拉部族国家的都城。19世纪中叶,沿着尼日尔河右岸大约12公里(7.5英里)的距离分布着四个名为塞古的村庄。从最上游开始,依次是塞古-科罗(老塞古)、塞古-布古、塞古-库拉(新塞古)和塞古-西科罗。现在的城镇位于塞古-西科罗的位置。1890年法国入侵后,塞古被建为殖民据点。附近有1947年建成的水利工程桑桑丁水坝。

起源

塞古的起源有争议。有人声称塞古这个词来自“西科罗”,意为乳木果树下。其他人则认为它是以创立该城市的马拉布特(伊斯兰教法学者)谢库命名的,还有一些理论支持塞古是由来自北方的博佐渔民建立的,他们在尼日尔河沿岸建立了他们的村庄。公元11世纪见证了索宁克人的涌入,他们试图逃离迦纳帝国的崩溃,随后曼丁卡人也跟随而来。

班巴拉帝国

大约1650年,卡拉迪安·库利巴利推翻了统治的科伊塔王朝,并以塞古-科罗为首都建立了一个强大但短暂的王国。库利巴利的曾孙之一,马马里·库利巴利,也被称为比通,成为他的托恩(男子联合会)的首领,时间在1700年之后的某个时候。到了1712年,比通利用他的军事力量取代了当地长者,并扩大了班巴拉帝国的领土,包括了马西纳和杰内等区域商业中心。这时,塞古成为了班巴拉帝国的首都,塞古-科罗开始出现了独特的城市建筑,包括清真寺。

图库勒尔帝国

1861年3月10日,穆斯林图库勒尔领袖埃尔·哈吉·乌马尔·塔尔征服了这座城镇。他于1864年去世后,由他的儿子艾哈迈杜·塔尔继位。艾哈迈杜不得不应对班巴拉的叛乱和他兄弟们的挑战。艾哈迈杜继续统治,直到法国人征服该镇,1890年4月6日,由路易斯·阿尔什纳尔上校领导的部队进入了该镇。

法国殖民统治

法国试图间接统治塞古,直到1893年3月13日,他们将该镇纳入作为一个地方区的首府。在法国统治期间,塞古继续作为一个区域商业中心。

地理

位置境域

塞古位于距离巴马科约235公里(146英里)的尼日尔河右岸。城市公社东临佩伦加纳公社,西接塞布古公社,南邻萨科伊巴公社。

气候

塞古属于热带半干旱气候(柯本气候分类BSh)。该城市由两条重要水道灌溉:尼日尔河和巴尼河。塞古有两个季节:雨季和干季。雨季从五月开始,持续大约五个月至九月。塞古的干季包括一个相对温和的时期,随后是一个酷热的时期。年平均降雨量约为640毫米或25英寸。哈马丹是干季的主导风,从北向南吹。季风在雨季(雨季)期间从南向西北吹是常见的。

人口统计

根据2009年马里人口普查,塞古人口为130,690人,高于1998年的105,305人。2007年的估计将城市人口定为118,814人。塞古大区的人口主要是农村的,是游牧的、半定居的或定居的。人口由许多种族组成,如班巴拉人、博佐人、富拉尼人、索宁克人、马林凯人和图库勒尔人。塞古镇本身是多种族群体的家园,包括马林凯人、索宁克人、富拉尼人和图库勒尔人,这是由于其复杂的历史和作为区域商业中心的地位。

人文

民俗

塞古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乐器、吟游诗人、民间团体以及传统面具和木偶。班巴拉国家传统宗教实践的历史是模糊的。他们实践着泛灵论和物神崇拜作为文化习俗,也实践着图腾和一元论祖先崇拜)。塞古的手工艺品是基于陶器、编织(毯子、包裹和地毯)、制造波格兰(一种特殊的泥布)、绘画和雕塑。塞古也被视为马里陶器的首都,有一个大型的陶器区在卡拉布古,位于左岸。妇女们用尼日尔河的泥土手工制作陶器,并将成品带到当地的周一市场。

节日

塞古有名的节日是每年一度的尼日尔河上的节日(Festival sur le Niger)。这个节日庆祝音乐以及班巴拉人的艺术和文化,并从2013年起包括和平文化大篷车。第16届节日于2019年举行,当时它首次与塞古艺术(Ségou' Art)结合,一个当代艺术博览会。这两个节日在2023年的活动中继续结合,活动持续六天,于二月初举行。

教育

塞古大学成立于2009年。截至2008年,塞古有13所幼儿园、33所小学、17所中学和40所伊斯兰学校。

建筑

塞古有两种建筑风格:法国殖民和传统苏丹及新苏丹风格。苏丹风格影响了公共建筑和重要住宅。纪念碑和大清真寺也按照这种风格建造。苏丹-撒哈拉沙漠地区的许多国王在他们统治的城市建造了雄伟的宫殿,这些建筑大多是红色泥土建成的。建筑材料通常相当简陋,许多建筑需要修复以保持其状态。在宗教场所中,它们主要有穆斯林清真寺。还有基督教教堂和寺庙:塞古罗马天主教教区(天主教会)、马里基督教福音教会(世界联盟)、神的使团。

经济

塞古是尼日尔河稻谷、棉花、牲畜、皮革等农畜产品的重要集散和加工中心。有纺织漂染厂及轧棉、碾米等工业。公路西南通巴马科,东南通邻国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塞古有航空站,曾经由塞古机场(IATA:SZU,ICAO:GASG)服务,机场位于市中心西南部,在旧地图和卫星图像上可见。最重要的经济活动是捕鱼、牧牛和小规模农业。粟是塞古的主要作物,其他主要谷物包括高粱和豇豆。主要的粟类作物是御谷。黑眼豆也被种植。塞古的作物产量通常较低。塞古常见的家畜包括绵羊、家禽、牛、山羊和驴。在塞古,手工和商业捕鱼都很普遍。男性通常负责捕鱼,而女性通常负责鱼类的市场销售。虽然大多数消费品都是进口到塞古的,但该城市生产并出口手工艺品和农产品。截至2008年,该镇由两家电信运营商服务:Ikatel和Sotelma。有两家棉花加工厂:马里纺织公司(COMATEX)和马里纺织发展公司(CMDT)。商业主要是小规模的初级部门产品的交换和销售,每周在大型苏丹-撒哈拉沙漠市场上进行,吸引了来自城市远处的顾客。主要销售的产品有蔬菜、陶器、棉花、皮革、水果、烤箱、牲畜和谷物。尼日尔办公室的总部设在该镇。尼日尔办公室是一个半自治的政府机构,管理着位于尼日尔河北部塞古大区的大型灌溉计划。

著名人物

来自塞古的知名人士包括阿达梅·巴·科纳雷、芳塔·丹巴、加兰·法布·库亚特、穆塔加·塔尔和巴塞库·库亚特。玛丽丝·孔戴的历史小说《塞古》讲述了该城市从1797年到1860年被埃尔·哈吉·乌马尔·塔尔的军队击败的历史。

友好城市

- 法国昂古莱姆,自1984年起。

- 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