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金银器主要是由辽朝贵族遗留下来的珍贵物品,种类繁多,包括冠带佩饰、马具、饮食器皿、首饰、符牌及葬具等。这些金银器多数为辽代宫廷与地方的官方手工制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1986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辽开泰七年(1018)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中出土的金银器最为精致丰富,其中包括金面具、鎏金银冠、银丝网络、金蹀躞带、金花银靴等殡葬服饰,以及錾花金戒指、缠枝花纹金镯、八曲花式银盒、镂雕金荷包、金花银枕、錾花金针筒、金饰球、金花银钵、金花银盒、银长盘、银唾盂、银盏托、银壶、银罐、银粉盒、玉柄银刀、玉柄银锥、鎏金银勺与马具等。
特征
辽代金银器的发展达到了古代北方草原地区的顶峰,其制作工艺精细,种类繁多。这些金银器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北京、山西省等地。常见的器型包括碗、盘、杯、盏托、壶、箸、匙等饮食器,以及盆、盒、奁、荷包、匜、盒等妆洗器。装饰品涵盖了冠、簪、镯、耳环、戒指、带饰、佩饰等多种类型。鞍马具是辽代金银器中最独特的类别,展现了契丹族善于骑射的性格特点。殡葬器如面具、网络、带饰、靴等,通常只有大贵族使用。宗教用具包括舍利塔、法轮、舍利瓶、供奉器等,见证了辽代佛教的繁荣。日杂器则包含了渣斗、砚台、锁、号角、刀、钉纽、符牌、钱币等。辽代金银器的特点在于其鲜明的艺术表现力,尤其是在考古发掘的实物中得以体现。
民族特色
辽代金银器中蕴含着丰富的契丹民族特色,尤其是马具和带饰。这些器物不仅展示了契丹族的文化特质,也是他们生活方式的反映。例如,辽朝帝王授予大臣爵位时会赠送锦袍、金带、白马、金饰鞍勒等物品。另外,鸡冠壶、敛尸用的面具、金丝网衣等也是契丹特有的器物。辽代艺术早期受盛唐影响,后期则更多地体现出宋代艺术风格,如建昌县龟山辽墓出土的二十二曲花式口银杯,以及巴林右旗泡子营辽代窖藏的复瓣仰莲纹银杯、二十五瓣莲花口银杯、八楞錾花银执壶与温碗等,均展现出宋式金银器的风格特征。
制作工艺
辽代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多种多样,包括钣金、浇铸、焊接、捶揲、錾花、鎏金、镶嵌等。这些技术在唐朝和五代时期就已经流行,并被辽代工匠广泛运用。他们的设计和制作结合了契丹族的游牧生活习惯,装饰图案多模仿唐代流行的团花格式,常用纹饰包括龙、凤、鹿、鱼、宝相、牡丹、忍冬、联珠与缠枝花卉等。例如,赤峰市郊窖藏的辽代鎏金錾花银鸡冠壶,其腹部的鹿纹形象与唐代刘赞进奉的金花鹿纹银盘相似,而器物造型则是仿照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壶形制作。在装饰技法方面,辽代金银器也有新的发展,如应历九年(959)辽驸马墓内的鎏金龙纹银马鞍桥饰和建平县张家营子辽墓的二龙戏珠鎏金银冠,采用了多层錾刻工艺,使得花纹图案更为立体。
意义与影响
辽代金银器作为中国古代金银器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辽朝贵族的奢华生活,还反映了契丹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外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辽代的金银工艺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并受到波斯、地中海等地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根据本民族的生活习性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金属工艺。例如鸡心壶、八角铜镜以及鎏金凤冠等。辽代的工艺美术特色与其悠久的草原民族传统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且与北宋相比,辽代与西方的联系更为紧密。这一特点在陈国公主与驸马墓中出土的大量金银器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参考资料
辽代金银器研究.辽代金银器研究.2024-11-19
辽代金银器.辽代金银器.2024-11-19
视野:辽代金银器赏析.搜狐网.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