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物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发展,实现了利用人类细胞制造iPCs的壮举。
正文
主要成就
日本和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两项独立研究,首次利用人体表皮细胞制造出了人类胚胎干细胞。这一技术有望用于特定疾病的干细胞研究和治疗,并且避开了利用晶胚或卵母细胞获得胚胎干细胞的伦理争议。相关论文分别在线发表于《细胞》和《科学》杂志。
近些年来,从事干细胞研究的科学家已经试图将一些正常的体细胞直接转化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pluripotentcells,简称iPCs),它们具有类似胚胎干细胞(ES)的功能。2006年3月,京都大学的ShinyaYamanaka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小鼠尾部细胞中插入一个四基因联合体,成功得到了类胚胎干细胞。2007年6月,Yamanaka和麻省理工学院RudolfJaenisch以及哈佛大学KonradHochedlinger领导的三项研究,改进了导入4种基因的载体以及iPCs的选择标记,并且证实了利用小鼠表皮细胞制得的iPCs确实是多能性的,具有分化成各种组织的潜力。
在最新的研究中,Yamanaka小组和威斯康星学院大学JamesThomson领导的小组首次独立实现了利用人类细胞制造iPCs的壮举,也就是说,这项科研竞赛以平局收场。
Thomson小组则可谓从头开始,他们独自确定了14种新的候选重组基因。通过系统的排除过程,他们最终也使用了4个基因――OCT3,SOX2,NANOG和LIN28,其中前两个和Yamanaka小组是相同的。Thomson和同事利用的是胎儿皮肤细胞以及一个新生儿的包皮细胞。与Yamanaka小组相比,这项研究需要1万个细胞才能分离出一个iPC细胞系,但对实验而言已经足够了。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科学》上。
美国遗传学与社会中心(CenterforGeneticsandSociety)的政策分析家JesseReynolds表示,“这一发现在科学和与干细胞研究相关的政治问题上,都无异于一次地震。”
密歇根州立大学从事干细胞研究的JoseCibelli表示,到那时,“整个领域都会发生彻底的改变,而担心干细胞伦理问题的人则必须找到新的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