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槐山羊板皮

槐山羊板皮

槐山羊板皮,又称槐皮,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于河南省沈丘县等地。这种板皮因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和组织结构,被广泛用于制造高档皮革制品。槐山羊板皮曾因品质卓越而在1861年享誉全球市场,至今仍是重要的出口产品。2015年6月19日,槐山羊板皮获得原国家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形态特征

槐山羊板皮具有特殊的形态特征,包括形状、颜色、质地等方面。板皮形如“蟾蜍状”,短毛,白色,针毛细,毛孔小且分布密集。肉面呈现腊黄色,核桃纹明显,柔软有弹性,折叠时无白线出现。板皮的颈、臀、腹部毛的密度平均每平方厘米为2657根,其中针毛(粗毛)487根,绒毛(细毛)2170根,针毛与绒毛比例约为1:4.5。板皮毛孔呈月牙状排列,乳头层的乳头部凸起小,沟纹较浅,粒面较细。乳头层厚度大于网状层,特别是在颈部更为显著。乳头层下部和网状层中部的胶原蛋白纤维束较细,编织较紧。这些特性使得槐山羊板皮成为理想的制革原料。

分布范围

槐山羊板皮的主要产区位于河南省周口地区的沈丘县项城市淮阳区郸城县(市)。这些地区属于平原农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植被丰富,适宜畜牧业发展。

历史沿革

槐山羊板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期,当时河南省沈邱县槐坊店的皮行将周边的山羊板皮收集后运至汉口销售。1861年,槐山羊板皮开始远销海外,因其优异的质量而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了对槐山羊板皮的研究工作,并在1981年正式命名了“槐山羊”。

生产情况

槐山羊板皮的生产历史悠久,1962年的产量为18.7万张,到了1978年已增至109.5万张。1981年至1988年间,周口市地区每年平均出口108.16万张。进入1990年代,槐山羊板皮的生产和出口均大幅增长,1997年达到339.9万张,其中中心产区占比超过一半。1998年,槐山羊板皮的生产量达到了1000万张,出口量也接近这一数字。

产品荣誉

2015年6月19日,槐山羊板皮获得了原国家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标志着该产品的质量和地域特色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槐山羊板皮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涵盖了河南省沈丘县以及项城市的多个乡镇,还包括淮阳区郸城县的部分地区。

质量技术要求

种类

采用经过提纯复壮的本地槐山羊品种。

饲养管理

养殖方式

散养及舍饲相结合的方式。

饲料

以玉米秸秆、牧草青贮饲料为主。

出栏标准

育肥期10至12个月,公羊体重不低于40.89千克,母羊体重不低于34.73千克。

疫情防控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饲养环境的安全。

质量特色

槐山羊板皮色泽浅黄或棕红,油润光亮,纹理细腻,皮质柔韧,不易干燥疏松,分层多且不易破损,折叠时无白线,具有较强的韧性和弹性,抗拉强度较高。皮形为蟾蜍状,面积在0.19至0.35平方米之间,单张皮重介于0.25至1千克,秋季和冬季宰剥的皮质最优。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

产品应符合国家相关的安全和技术规范。

标志使用

槐山羊板皮的生产者可在指定区域内申请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

参考资料

槐山羊板皮_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特产.山里店特产网.2024-10-19

槐山羊板皮(槐皮).买购网.2024-10-19

槐山羊板皮.中华特产网.2024-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