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音乐是水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云南省等地。水族民间乐器包括铜鼓、大皮鼓、排笙、大胡、唢呐等,其中铜鼓尤为著名。
水族起源
水族自称“睢(sui3)”,因发祥于睢水流域而得名,民间有“饮睢水,成睢人”之说。水族的来源有多重说法,如殷人后裔说、傣族(两广)源流说、江西省迁来说、江南迁来说等。水族先民南迁后可能融入百越的“骆越”支系中,最终发展为单一民族。水族社会保留了商朝文化和百越族群的文化遗存,水书是其精神支柱,鱼是其图腾。
历史沿革
原始社会时期的水族音乐
水族的原始社会时期,其音乐创作围绕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人类起源、动植物起源等展开。这些口头创作多用韵文体,形成讲唱型古歌,水语称“旭济”。随着祭祀活动的产生,最原始的歌舞也随之萌生。“旭济”古歌内容涵盖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氏族斗争等方面,被认为是水族音乐的“活化石”。
封建社会时期的水族音乐
在封建社会,水族音乐受阶级斗争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内容趋向复杂化。水族先民在黔、桂边境定居后,文化得到了较好发展。明代“调北填南”带来的汉族移民促进了经济发展,进而推动了文化进步。民间歌唱活动逐步社会化,形成了各种歌种。
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的水族音乐
新中国成立后,水族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1957年,三都水族自治县成立,水族地区展现出蓬勃生机。新民歌和儿歌等新歌种应运而生,反映了水族人民对新时代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表现形式
民歌
水族民歌形式多样,包括双歌、单歌、蔸歌、调歌和诘歌五种。内容上可分为古歌、颂歌、生产歌、风物歌、风俗歌、酒歌、情歌等类别。
双歌
水语称为“旭早”,分为敬酒、祝贺、叙事类双歌和寓言性双歌。
单歌
水语叫“旭挤”,演唱形式有单唱、双唱和集体唱。
袋歌
水语称为“旭红”,由若干首歌词组成,演唱时为两人以上。
调歌
调词即调歌,近似朗诵的念唱,分为婚嫁调歌、丧葬调歌、日常生活调歌等。
诘歌
又称“诘俄讶”,讲述古理古规,分为婚嫁诘歌、丧葬诘歌、评理论事诘歌。
乐器
水族地区的传统乐器包括铜鼓、大皮鼓、排笙、唢呐、胡琴等。铜鼓和大皮鼓尤其流行。
铜鼓
铜鼓是水族的传统打击乐器,面宽1.5至2尺,多为传世品,鼓面和鼓身饰有云雷纹和几何图案。铜鼓分为公鼓和母鼓,常用于节日、祭祀、丧葬等活动,由两人共同演奏。
大皮鼓
大皮鼓是另一种打击乐器,由圆木制成,两端蒙牛皮,常与铜鼓一同使用。
参考资料
水族音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2024-11-12
天籁之声 | 汉藏语系下仫佬族、水族和毛南族的传统音乐.微信公众平台.2024-11-12
水族民歌 水族....新浪微博.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