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通货膨胀理论
约翰·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其1936年的著作中首次提出了一种被称为“半通货膨胀”的经济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之前,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就业量随着有效需求的增加而增长。凯恩斯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存在大量的闲置劳动力,工人们愿意接受低于工资品价格上涨比例的货币工资。此外,还有尚未利用的生产资源,使得供给具有一定的弹性。在这种情况下,增加有效需求能够促进产量的增长,同时也会导致物价逐步上涨,尽管涨幅可能小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幅。
理论内容
约翰·凯恩斯的半通货膨胀理论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带来就业量和产量的提升,同时也伴随着物价的温和上涨。这种现象被凯恩斯描述为“半通货膨胀”,因为在此期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效应,而是更多地促进了经济增长。
第二阶段则是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之后的情况。在这个阶段,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产生明显的通货膨胀效应。凯恩斯解释说,由于所有生产资源都已经得到充分利用,供给变得缺乏弹性,因此即使有效需求有所增加,就业量和产量也不会继续增长。相反,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只会导致边际成本中各个生产要素的报酬增加,也就是成本单位的上涨。特别是在这个阶段,工人们对工资下降的抵抗能力增强,他们的实际工资将会随着工资品价格同比例提高,从而导致物价水平跟随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而大幅上涨。约翰·凯恩斯称这种状况为“真正的通货膨胀”。
值得注意的是,在凯恩斯的理论框架中,充分就业被视为一种特殊状态,而非普遍存在的常态。因此,他主张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实现经济增长,因为在他看来,增加货币供应量通常只会导致利大于弊的“半通货膨胀”,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货膨胀。
参考资料
2022考研金融硕士复习要点: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知了爱学.2024-11-06
, 半通货膨胀:在达到充分就业分界点之前,货币数量增加不具....百度教育.2024-11-06
半通货膨胀价格理论.喜马拉雅.202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