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夜蛾
秀夜蛾,黑枕黄鹂普通亚种为Amphipoea fucosa (Freyer),属于鳞翅目夜蛾科的一种昆虫。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西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华东麦区。这种害虫通常会导致农作物减产10%至20%,严重的减产可达40%至50%,尤其对于春季麦区的小麦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危害。
形态特征
秀夜蛾的成虫体长约13-16毫米,翅膀展开宽度约为30-36毫米。其头部、胸部呈黄褐色,腹部背部为灰黄色,而腹部正面则为黄褐色。前翅颜色变化较大,从锈黄色至灰黑色都有可能,基线颜色较浅,内线、外线各两条,中线一条,共有五条明显的褐色线条。环纹和肾纹的颜色可能是白色至锈黄色,周围带有褐色细纹,边缘暗褐色。亚端线颜色较浅,外缘为褐色,缘毛则是黄褐色。后翅为灰褐色,缘毛和翅反面为灰黄色。卵呈半圆形,最初为白色,经过3-4天会变成褐色。末龄美国白灯蛾体长约30-35毫米,身体呈灰白色,头部黄色,四周带有一圈黑褐色边框,从中部至后缘生长着四个黑褐色斑点。从前胸后缘至腹部第九节的背中线两侧各有一条红褐色宽带上,亚背线略微细小,气门线较为粗壮,均呈红褐色。腹部第八节前后各有两个黑褐色斑块,第九节背面有六个黑褐色斑块,其中中央两个较大。蛹为棕褐色,具有两根尾刺,末端呈弯曲状。
生活习性
秀夜蛾在北方春麦区一年繁殖一代,以卵的形式过冬。第二年的五月上旬至中旬孵化,孵化高峰期出现在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美国白灯蛾自五月上旬开始危害小麦幼苗,到了五月下旬至六月下旬,小麦分蘖至拔节期间,幼虫的危害达到顶峰。老熟幼虫在六月下旬化蛹,七月上旬至中旬成虫出现,八月上旬至中旬是成虫活动的高峰期。七月中旬,在麦田中可以看到卵块,七月下旬至八月中旬是产卵的高峰期。成虫白天藏匿在地边、渠边的草丛下或农田内的作物下方或土壤缝隙中,傍晚出来觅食,交配后在晚上20-21时将卵产在小麦茎基叶鞘内侧,距离地面1-3厘米的位置。每只雌性成虫可以产下3-21块卵,总共能产下90-400粒卵。卵粒排成2-3行形成一块,每块大约包含30粒卵,产卵持续时间为5-8天。美国白灯蛾蛀蚀茎杆并具有地下害虫的特点,整个幼虫期长达50多天,一般经历五次蜕皮后成熟,然后在受侵害植株附近的1-3厘米土壤中化蛹,蛹期大约持续20天。
危害特点
秀夜蛾的幼虫偏好在灌溉良好的地块、低洼潮湿的土地以及黏质土壤中活动。在三龄前,它们会钻进茎杆内部进行破坏,四龄后则会从麦秆的地下部位咬破进入土壤,随后在薄茧内继续危害周围的麦株。这导致小麦出现枯心现象或者整株死亡,最终造成缺苗断垄的情况。
防治方法
针对秀夜蛾的危害,可以采取多种防治措施。首先,通过合理的轮作制度和深耕土地来消除残余物和消灭卵,同时集中焚烧残留物可以有效减少虫源。如果耕地深度超过15厘米,则翌年初孵美国白灯蛾大多无法出土。其次,在小麦三叶期进行浇水,此时正是初孵幼虫危害的高峰期,浇水后能够显著减轻危害。此外,在成虫盛发期,可以在大面积范围内设置黑光灯来吸引并杀死成虫,尤其是在产卵之前。在严重发生的地区或田块,可以随着播种施用4%辛硫磷颗粒剂或0.5%硫环磷颗粒剂,每亩用量为2-3公斤,这对初孵幼虫的防治效果能达到80%以上。在幼虫期,可以使用80%晶体敌百虫稀释1000倍或36%克蜗蝇乳油稀释1000-1500倍后进行灌根处理。
参考资料
秀夜蛾.秀夜蛾.2024-11-20
麦类秀夜蛾的发生与防治.食品伙伴网.2024-11-20
小麦:秀夜蛾.小麦:秀夜蛾.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