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彼得·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俄语:Вариации на тему рококо,英语:Variations on a 洛可可艺术 Theme),作品33,是一首为大提琴与小型乐队所写的单乐章交响作品,创作于1876年,题献给他的好朋友、德国著名大提琴家威廉·费曾哈根(Wilhelm Fitzenhagen)。该曲于1877年11月30日在莫斯科首演,由尼古莱·格里戈里耶维奇·鲁宾斯坦指挥乐团于莫斯科音乐学院进行了首演。“洛可可”一词,源于法语ro-caill,意思为“贝壳形”。
乐曲简介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彼得·柴可夫斯基为大提琴和乐队创作的一首带有套曲形式的变奏曲,是俄罗斯民族因素同古典风格特征有机相结合的产物。柴可夫斯基尝试在这首作品中表现他最喜爱的作曲家沃尔夫冈·莫扎特的敬意,他尽量把乐曲写得较为轻巧而简洁,追求古典时期初期的不花巧式写作风格。这正好如18世纪初期所兴起的称为“洛可可”的艺术风格不谋而合,柴可夫斯基便借用了“洛可可”这个意念,作为他乐曲标题的精髓之处。曲调流丽安逸,具有和莫扎特作品相似的诗意,同时也表现出彼得·柴可夫斯基的艺术个性,以及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1879年,弗朗茨·李斯特听了这部作品后赞叹道:“瞧,终于又听到音乐了”!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由一个主题与八个变奏组成,具有浓厚的俄罗斯音乐特点。由于这部作品是一首经典的变奏曲,所以版本也很多,但大提琴家费森海根编定、演奏的版本流传最广。全曲共分成10个段落,包括主题、八段变奏曲及终曲。虽然费森海根的版本将其中一段删去,但时间的差别并不构成重大差别。
人物介绍
彼得·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生于矿山工程师兼官办冶金工厂厂长家庭。185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在司法部任职。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音乐学习班(次年改建为彼得堡音乐学院)。1863年辞去司法部职务,献身音乐事业。1865年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同时积极创作,第一批作品问世。受富孀梅克夫人资助,1877年辞去教学工作专事创作。1878-1885年间曾多次去西欧各国及美国旅行、演出。1893年6月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挥《第六交响曲》首次演出后不久即去世。作品反映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罗斯广大知识阶层的苦闷心理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切渴望;着力揭示人们的内心矛盾,充满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炽热的感情色彩。音乐综合了俄国民俗音乐和城市浪漫曲音调,同时汲取了西欧专业音乐的成果。旋律富有个性,委婉动听,扣人心弦。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芭蕾舞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纪念伟大的艺术家》、交响序曲《1812年》、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意大利随想曲、弦乐小夜曲以及大量声乐浪漫曲等。
乐队编制
彼得·柴可夫斯基采用了一个小编制的乐队组合,希望能仿效沃尔夫冈·莫扎特时代的音乐色彩及风格。独奏乐器:大提琴。木管乐器:2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巴松管。铜管乐器:2圆号。弦乐器:第1小提琴、第2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全曲演奏时间介乎18-20分钟。
结构与版本
首演后费森海根对柴可夫斯基的版本并不感满意,柴可夫斯基请求费森海根先把乐谱审视,待完成后才交付印刷。费森海根作出了一些修改,而柴可夫斯基亦审视过及作出配合。然而,当乐谱拿到出版商时,彼得·柴可夫斯基并没有察觉原来费森海根私下再将乐曲擅自修改,这次不单纯是一些独奏乐句部分,就连变奏曲的次序也遭更改,结果1878-1879年出版的第一版本,其实是费森海根的改编版本。当柴可夫斯基发觉时已经太迟,他虽然很不满意费森海根的做法,但由于他确实授权了费森海根处理乐谱事宜,所以亦只能采取放弃的态度。一直至1950年,大提琴家库巴斯基(Viktor Kubatsky)在研究柴可夫斯基的手稿时,才发现柴可夫斯基的一些笔迹被墨水所遮盖,因而揭发这事,经过多年的查证及研究,于1955年终于把原来版本的还原,并于翌年收录于《柴可夫斯基作品全集》第30b册内。虽然彼得·柴可夫斯基的原版得以重见天日,不过直至现时,不少演奏家仍然采用费森海根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