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云(1915年-1938年10月;原名郑志民,乳名郑香芝),女,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市桦川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东北抗联“八女投江”带头人。

1931年,冷云考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开始接受新思想新文化,走上了革命道路。九一八事变后,冷云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4年,她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冷云加入了东北抗日联军。加入抗联后,她成为了一名文化教员。1938年10月,为掩护抗联主力部队突围,冷云率领妇女团的7名战士与日伪军激战后投江捐躯。她们的英勇行为被称为“八女投江”。

2009年,“八女投江”被列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9月1日,冷云等八名女战士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冷云1915年出生在佳木斯一个家境殷实的农民家庭,乳名郑香芝。1931年,她考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受老师董仙桥等人影响,开始接受新思想新文化,走上了革命道路。

抗战时期

九一八事变后,冷云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在同学中进行爱国主义宣传,并在班里成立了第一个女同学党小组,她以过人的胆识和勤奋的态度被誉为“女师三杰”之一,同学们说她“一身兼有男子汉和闺秀两种美德”。1934年,她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冷云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她性格开朗活泼,多才多艺,在学校讲授语文、算数、图画、体育等课程,很受学生喜欢。她也常常给学生讲述民族英雄抵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故事,用各种方式抵制日本殖民统治对学生的奴化教育。她一边教学,一边以教师的身份作掩护,秘密从事党的工作,为党组织开展工作搜集情报。

1937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秘书处需要知识分子,党组织决定让冷云前往。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也为了保护党组织,冷云经党组织同意,和同样是革命青年教师的吉乃臣制造了“私奔”假象,背负着家人的误解一起离开家乡,加入东北抗日联军。加入抗联后,冷云成为文化教员。她积极组织战士们学习文化知识,用烧焦的树枝当笔,用白桦树皮当黑板,自己编印课本和宣传材料,教战士们识字学文。除了组织文化学习,空闲的时候她就一针一线给战士们缝制军服军被。后来冷云被党组织派去妇女团担任指导员,那时她已怀有身孕,但她每天仍坚持随军在山林奔走,不辞辛劳。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38年夏天,日军对东北实行“大扫荡”,东北抗联陷入了极其困难的境地。为了摆脱困境,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决定,第四、第五军开始西征以开辟新的活动区,冷云率妇女团几十人随第五军第一师出发。

人物逝世

1938年10月上旬,冷云所在的西征部队在乌斯浑河岸边同日伪军遭遇,冷云带领杨贵珍胡秀芝、安福顺、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民等七名女同志完成掩护大部队突围任务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投江牺牲,年仅23岁。

人物事迹

1938年10月,冷云等人随部队行军到达牡丹江支流的乌斯浑河边。部队在河畔露营后,因寒气太重就燃起几堆篝火,在火堆旁相依取暖,却未料到篝火暴露了目标,被奸细发现。后半夜,日军1000多人包围过来,拂晓时战士们发现被敌人包围,决定向外突围。冷云组织7名女战士隐蔽行动,没有被日军发现。此时日军正在迅速包围大部队,为了吸引日军火力,冷云带领妇女团主动出击,从背后猛烈向敌开火,为大部队突围减轻压力、争取时间。大部队脱离险境后,为了救出被日军包围的8名女战士,大部队三次派人回救都被敌人密集火力阻挡。冷云和女战士们知道突围已不可能,她们齐声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大部队才挥泪撤离。敌人闻声知道突袭他们的是几个女兵,立即下令停止进攻,喊话要活捉她们。冷云带领7人浴血奋战,一直坚持到弹尽援绝,号召同伴“宁死也不做俘虏”,最后砸毁手中枪支,相互搀扶着从容投入寒冷刺骨的乌斯浑河,很快被滚滚河水吞没。两天后,突围的抗联战士在距离八女殉难地两里外的牡丹江河口找到了5具遗体,每具遗体身上都布满了弹孔。

个人生活

冷云的父亲名为郑庆云,母亲姓谷,全家以种地和在镇子上卖小菜为生。冷云的哥哥郑殿臣为人忠厚老实,在外地当店员。她的姐姐早年出嫁,后来被警察勾结歹徒害死。

冷云的父母早早为她定下了婚约,男方叫孙汉奇,后来当上了伪满警察。婚后冷云屡次试图策反孙汉奇,希望他走上抗日道路,但都没有成功。孙汉奇不仅怀疑妻子的身份,暗中进行查访,同时还调查其他进步教师。后来,冷云与革命青年吉乃臣因革命信仰和志趣相投,正式结为夫妻,吉乃臣改名为周维仁。1938年初夏,冷云生下女儿,而丈夫周维仁已在战斗中牺牲。

后世纪念

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的光荣事迹后,万分悲痛,在日记中写道“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烈士投江的黑龙江省林口县乌斯浑河边,建立起一座雄伟的“八女投江”纪念碑,纪念碑正面写着抗联老战士陈雷的题词:“八女英魂,光照千秋。”

1957年,王盛烈根据“八女投江”事迹创作《八女投江》,后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1984年,桦川县建革命烈士陵园,园内安眠着诸多革命烈士的铮铮忠骨。为了传承和弘扬冷云精神,桦川县委县政府在桦川烈士陵园修建了冷云烈士墓碑纪念碑。

1986年,桦川县成立冷云烈士展室,2015年重新扩建为冷云纪念馆,占地137平方米,馆内珍存大量的文物及照片,是桦川县爱国主义教育窗口,红色教育基地。

1999年,“八女投江”纪念地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地、2010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9年,“八女投江”被列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1年9月18日,八女投江纪念馆全面竣工,初步具备了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规模。“八女投江”遗址纪念地景区于2011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年接待参观者近10万人。

2012年,桦川县委、县政府从全县教育发展大局出发,把原桦川县第三小学规划为直属小学,命名为“桦川县冷云小学”,这所学校也是冷云生前任教过的学校。

2014年9月1日,冷云等八名女战士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人物评价

八女投江的壮举,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她们身上闪现的是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革命斗争精神。(央广网评)

参考资料

冷云:带领战友书写壮烈的“八女投江”史诗.人民周刊网.2024-12-06

冷云:带领战友书写壮烈的“八女投江”史诗.人民网.2024-12-07

冷云.佳木斯市人民政府.2025-07-22

【100秒讲党史故事】抗联女战士冷云:坚贞不屈 巾帼英烈.央广网-网易手机网.2025-07-22

光影定格,永恒的丰碑.解放军画报.2025-07-22

“八女投江”殉难地缅怀英烈.新华社-今日头条.2025-07-22

政部公布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人民网.2025-07-22

抗战史回眸之八女投江:最大的23岁 最小年仅13岁.新华网.2025-07-22

抗日英雄谱丨八女投江 “宁愿站着死 决不跪着生”.光明网-今日头条.2025-07-22

八女投江.东北网-哈尔滨.2025-07-23

百年瞬间丨八女投江.共产党员网.2025-07-22

八女英魂 光照千秋——八女投江纪念碑碑文敬读.中国军网.2025-07-23

抗战题材文艺作品背后的故事丨《八女投江》:让英雄精神永续传扬.中国艺术报-今日头条.2025-07-22

抗日英雄冷云的故乡桦川县.东北网-今日头条.2025-07-22

“八女投江”烈士殉难地景区.林口县人民政府.2025-07-22

八女投江.豆瓣电影.2025-07-23

故事原型为“八女投江”,回顾经典影片《中华女儿》.吉林日报-百家号.2025-07-23

历史的语言——第五届中国油画双年展 | 《八女投江》全山石.文旅海淀-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3

为历史和时代造像,中国油画想先行一步.浙江日报-百家号.2025-07-23

八女投江 (豆瓣).豆瓣电影.2025-07-23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八女投江.百家号.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