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吉斯勒自1997年起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并且目前是普利策奖委员会的一员。

人物经历

西格·吉斯勒于1994年加入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学院,在那里教授新闻报道与写作课程长达11年之久。他的职业生涯始于新闻记者,拥有超过40年的丰富经验。在《新闻周刊》报道亵渎古兰经事件以及“深喉”身份公开后,他曾就如何处理匿名消息来源提出建议,强调编辑应审慎对待不同资历记者提出的此类请求。2002年,西格·吉斯勒受普利策奖委员会之邀,离开教学岗位,转而全身心投入普利策新闻奖的工作。尽管如此,他仍然怀念讲台,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授课。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对哥大新闻学院在全球排名第一感到自豪,并对此表示感激。

观点与贡献

西格·吉斯勒认为,普利策奖自1917年创立以来,一直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以确保其整体质量和声誉不受影响。他认为评审制度是普利策奖的核心机制之一,通过两个阶段的评选过程,最终选出每个奖项的获胜者。他还指出,普利策奖不仅表彰杰出的作品,还鼓励其他新闻机构追求卓越。在谈到普利策奖的重要作用时,他强调其影响力并未减弱,反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关键。西格·吉斯勒特别提到了普利策奖对揭露腐败和渎职行为的报道给予的高度认可,这些报道通常能够赢得公共服务奖,这是普利策奖中最受重视的奖项之一,获奖者将获得金牌、证书、1万美元奖金及蒂凡尼制作的精美镇纸。

参考资料

普利策奖揭晓 《洛杉矶时报》夺公共服务大奖.大众网.2024-11-06

第95届普利策奖在哥伦比亚大学揭晓(图).凤凰网.2024-11-06

第92届普利策新闻奖揭晓 华盛顿邮报获6项大奖.北方网.202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