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家岙遗址
童家遗址位于浙江省慈溪市横河镇童岙村北部、大埠头自然村东北部的田中,总面积超过20000平方米。该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首次发现于1955年。1979年的发掘工作中出土了一系列磨制石器和陶器,被判定为河姆渡文化第四文化层遗址,距今年代6000至7000年。2009年3月,慈溪市文物部门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对此地进行了钻探,发现童家岙遗址与余姚山遗址、宁波傅家山遗址同属于河姆渡文化早期,且保存较为完好。2011年1月,童家岙遗址被列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童家岙遗址位于慈溪市横河镇童家岙村境内,是当地农民在挖肥田的塘泥时发现的。在当地叫做黑沙泥滩的地点,村民发现在堆积深厚的黑土层中夹杂着鹿角、骨头、木头、陶器、石器等未被腐蚀的物件,便将情况反映给当地政府。
1979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派员到实地进行调查,并试掘探方一个,从剖面获悉,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25厘米厚的泥炭层,第三层为25厘米厚的灰黑色文化层,第四层为30厘米厚的灰白色沙土层,其下即生土层,为青灰色海相亚粘土。文化层中的出土文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多以黑色变质岩制成,有斧之类,其中石锛顶窄刃宽,平面呈梯形,除刃部磨光外,器身都有明显的打琢痕迹,标本长短不一,是有段石锛的早期形式,与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所见类同。陶器以夹砂灰黑陶为主,全系手工制作,火候较低;器表素面居多,偶尔口沿有弦纹和锥刺纹,以及腹部拍印绳纹等装饰;主要器物有釜、贮火尊、罐、钵、器盖和支脚等。器物中釜有敞口和敛口之别:敞口釜颈部附,也有肩部附突脊;而敛口釜口沿施弦纹。贮火尊作高颈喇叭口,颈部施弦纹略呈瓦楞状,肩部附高突脊;器盖为覆碗式,平顶,半环耳钮;支脚为夹砂红陶,质地疏松,体形硕大如腿状。此外,还有喇叭状残豆把,以及鹿角和兽骨等。其时代与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较接近,豆把之类器物具有第三文化层的特征。
童家岙遗址的试掘,掀开了当地古代人类生活的面纱,真实地传达了原始村落中先民们活动的信息。可以想象,远古时代的童家岙一带,依山临海,森林茂密,气候温暖,水源充沛,是先民生息繁衍的理想场所。遗址大致范围包括现今一条无名小河以西、大埠头村以北、狮子山之西南、老鼠山以东的一片田畈,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
童家岙遗址内涵丰富,保存较好,是一处值得重视的河姆渡文化类型遗存,对研究浙东一带的自然面貌、地理变迁及人类文明史,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1986年8月,慈溪市人民政府把童家岙遗址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