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天德(1898-1989),艺名“老面德”,汝州市煤山街道赵庄村人。中国曲剧十六个创始人之一,主攻丑角。

人物简介

卢天德(1898-1989),艺名“老面德”,主攻丑角。汝州市煤山街道赵庄村人。

卢天德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自幼喜爱踩跷、唱曲子。由于志同道合,他与马清波、朱万明、李福生、王绍阳、王绍焕、关遇龙,结为“金兰七兄弟”。因其身高腿长,每次聚会演出,大都由他传递“片子”。民间传说,每次到汝阳上店召集刘保才、李西奎、李连成聚会,他怀里揣几个馍,腰里别两包烟,百十里地一天一夜打个来回,在曲剧艺人中以能吃苦耐劳而名声极佳。

民国十五年四月初七,卢天德和朱万明、关遇龙等“同乐社”的16人到登封市阳镇李洼村演出,因天降大雨,无法演出。但观众热情极高,要求他们继续演出,经卢天德试踩,跷棍入泥,实在无法演出,才变成脱跷登台,创造了全国第八、河南省第二的河南曲剧。

卢天德为人随和,见人总是一面笑,腼腼腆腆,不急不躁,人们戏称他为“老面堆”。但他一登上舞台,就像变了一个人,风趣、幽默、妙语连珠,一连说二百个歇后语不重样。他扮演的《打灶神》中的灶神奶奶,憨态可掬,又透露着贪婪、贪吃的形象,惟妙惟肖的表演,常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卢天德塑造的《卷和尚》中的和尚,《卷席筒》中的苍娃等丑角形象,至今人们仍记忆犹新。

民国十六年(1927)5月,卢天德、朱万明关遇龙和陈玉保等到伊川白沙登台演唱后,又受临汝镇富户闫家邀请到临汝镇演唱,比败了梆子、越调等大戏,观众将围墙挤倒砸伤了人,这才作罢。又到汝州城连演18天,场场爆满,挤坏“清官碑”。

民国十七年,卢天德又和朱万明、关遇龙等11人到嵩县德亭镇演唱,轰动德亭,都说这踩高跷、唱曲子戏是从汝州市河南府来的名角。

民国二十年,卢天德又和朱万明、关遇龙等从嵩县伊川县演到宜阳县,又演到洛阳市河南省舞台”。剧目一个比一个新奇,扮相一个比一个俊秀,唱腔一个比一个清脆,情节一个比一个迷人勾心,令观众目不暇接,比败梆子戏,独霸洛阳城。

民国二十二年秋,国民党45师戴民权师长到汝州让卢天德组个“七忙班”到商城、固始县演唱。民国二十三年秋,45师奉调福建省,又让卢天德、陈玉保、刘保才等14人随军演出,受到士兵们的热烈欢迎。

1989年,卢天德因病逝世,享年92岁,是将河南曲剧搬上舞台的16人中的高寿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