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刘秉麟

刘秉麟

刘秉麟(字南),1891年6月24日生于湖南长沙县。他是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教育部部聘教授,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在李大钊的影响下,他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发表了多篇文章,如《马克思传略》和《劳动问题是什么?》等。

个人经历

刘秉麟8岁时入私塾读书,受到教师章士钊的赏识。1909年,他进入位于吴淞的中国公学中学部学习,后转入大学预科。1913年,他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并在1917年毕业后返回湖南高等商业学校任教。1918年,刘秉麟回到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馆员,并加入了傅斯年罗家伦等人组织的新潮社。

1919年,他成为上海中国大学的教务长。1920年,刘秉麟出国留学,在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班学习,并于1922年转至德国柏林大学继续攻读经济学。1925年回国后,他在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和光华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并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主任编辑。一二八事变后,他前往武汉大学任经济系教授,并在1937年兼任法学院院长,期间多次代理校长职务。

在北京大学期间,他与冯友兰、许德珩等人为同学。他的学术生涯中,曾任中国经济学社理事,并以专家身份参加了国民政府的财政会议。1929年,他参与了国民政府工商部工商法规委员会的工作,参与制定民国工商法。1943年,刘秉麟被遴选为中华民国教育部部聘教授,成为全国仅有的三位部聘经济学教授之一。1946年至1947年间,他曾代理国立武汉大学校长职务。

研究领域

刘秉麟在英国德国留学5年,深入学习了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知识及其代表人物的经济著作,并广泛涉猎了世界历史及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史,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回国后,勤于著述,成果丰硕。他的著作包括《各国社会运动史》《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史》《李嘉图经济学说及传记》《亚当·斯密经济学说及传记》《李士特经济学说及传记》等专著,以及《中国古代财政小史》《亚当·斯密》《李嘉图》《公民经济》等小册子。他还翻译出版了《分配论》和《俄罗斯经济状况》等书籍,为介绍外国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研究,尤其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出版图书

近代中国外债史稿

作者名称 刘秉麟

作品时间 2007-4

本书中《近代中国外债史稿》对于晚清政府、北洋政府中国国民党政府时期所举借外债的原因、具体数目、用途及偿还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中国财政小史》则系统而简要地论述了中国历史上财政的原则、组织以及租税制度、富国政策等。该书由刘秉麟先生的遗著《近代中国外债史稿》及《中国财政小史》合刊而成。

主要成就

刘秉麟因其在经济学研究和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中的卓越成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尊重。他在武汉大学任教期间,除了讲授经济学课程外,还撰写了《经济学》一书,该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阐述了他的经济观点,并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1940年,他被教育部定为部聘教授。在解放战争中,他作为著名的民主教授,支持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参与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作为武汉大学代理校长,他为保护学生安全和学校利益,与中国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秉麟继续在武汉大学担任教授,并兼任法学院院长。1950年,他成为中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委员,并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全国院系调整后,他担任武汉大学经济系编译主任。1956年6月1日,刘秉麟在武汉大学逝世,享年65岁。他在该校执教24年,桃李满天下,深受师生的尊敬和喜爱。他的遗著《近代中国外债史稿》于1962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为研究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和对外经济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他的经济学研究,为武汉大学经济学科的奠基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