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的秘密
《金花的秘密》,又叫《金花的秘密:中国生命之书》(原作名: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a Chinese book of life),是2011年8月由黄山书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和著名汉学家卫礼贤,译者为邓小松。
《金花的秘密》是卡尔·荣格评论中国文化的著作。在卡尔·荣格的理解中,金花的秘密也就是人类心灵的秘密,是人的真正内在生命的秘密。卡尔·荣格在其评论的结语中说:“我的评论,目的是要建立一种在东方和西方之间进行心理学理解的桥梁。”
编辑推荐
《金花的秘密:中国生命之书》早已风靡西方,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的经典之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文化、比较中西差异,除了荣格这样的如此热爱中国文化同时又是大师级别者,再难见如此功力深厚而又简洁精辟的论著了,所以《金花的秘密:中国生命之书》至今无法被取代。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又怎能错过这样一本异文化背景下谈论中国自家文化的大作呢?
内容简介
《金花的秘密:中国生命之书》是分析心理学宗师荣格评论中国文化的著作。在荣格的理解中,金花的秘密也就是人类心灵的秘密,是人的真正内在生命的秘密。荣格在其评论的结语中说:“我的评论,目的是要建立一种在东方和西方之间进行心理学理解的桥梁。”
作者简介
卫礼贤,著名汉学家,曾翻译《周易风水》等大量中国经典,至今仍为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译介。
荣格,著名心理学家,对中国文化有极深的热爱,曾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中国文化的特质、比较中西心理差异,本书为此方面代表作。
图书目录
译者前言
英文初版译者序
英文新修正版译者序
德文第五版序
关于《金华宗旨》/卫礼资
一、本书的来源
二、本书的心理和宇宙论背景
《太乙金华宗旨》的分析心理学评述/荣格
引言
一、一个试图了解东方的欧洲人所面对的困难
二、现代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的可能
基本概念
一、道
二、回光和中心
关于道的现象
一、意识的蜕变
二、阿妮玛斯和阿妮玛
意识与外物的分离
成就
结论
悼念卫礼贤/荣格
《太乙金华宗旨》《慧命经》原文及其英译
太乙金华宗旨
天心第一
元神识神第二
回光守中第三
回光调息第四
回光差谬第五
回光脸证第六
回光活法第七
逍遥诀第八
慧命经
漏尽图第一
法轮六候图第二
任督二脉图第三
道胎图第四
出胎图第五
化身图第六
面壁图第七
虚空粉碎图第八
评价
荣格的“原型”理论,是从西方古典神学、哲学中关于“原型”、“理式”、“上帝形象”和列维-布留尔的“集体表象”等概念的误解中提出来的;它也是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疾患人格结构说”改头换面的照搬和照抄。因而其中不仅多处相互抵和不能自圆其说,而且也存在着不少错误观点。对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危害性,对这种理论进行批判。1927年,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驰书荣格,并附寄了他新译的《太乙金华宗旨》,请他为这部道教典籍写一篇评述,荣格欣然应命,以一个心理学家的立场仔细研读了这部所谓异教的经典,写出了分析评论的长文,他的这篇评述在西方学术界立即产生了重大影响,为西方人理解东方文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从这篇评述我们既可以看出他对东方文化的一些精湛见解,也可以看出他对东方文化的某些误读,而正是这些误读,为他在自己理论体系中的创造提供了证据上的支持,因此,他对这部道教经典的读解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读,或者说误读式的创造。
金华和曼荼罗《金华宗旨》是一部讲内丹功法的书,所谓“金华”就是金丹。自隋朝罗浮山道士苏玄朗著《旨道篇》开内丹修炼的先河之后,外丹术逐渐衰微,而内丹术则逐渐受到重视而迅速发展起来,到宋朝时已形成鼎盛之势。但内丹修炼中的许多术语都借自外丹,外丹中要炼就的“金丹”被内丹家借来指对人体内精、气、神三者的修炼,以产生类似外丹中的金丹那样的长生不死之丹,使人成为金刚不坏之体。故元代陈致虚说:“其(内丹)用则精、气、神,其名则云金丹。”①《金华宗旨》说:“金华即光也。光是何色,取象于金华,也秘一光字在内。是先天太一之真。”②可见,内丹家所谓“金华”即来自先天之元气,它还有“天光”“元神”“真性”等诸多名目。按道教的说法,人在未出世之前,先天之真炁就已进入父精母血的结合体中,待人出生后则居于两目之间的方寸之中,因此,人要想长寿乃至不死,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法术锻炼体内的精、气、神,抱守真炁,炼就金丹,便可以飞升成仙,长生不死。所以,“金华”或者说“金丹”不过是一种象征,很难设想它会有什么固定的形状,然而,荣格却把它和“曼荼罗”联系了起来,说,“金华是一个曼荼罗象征,在我的病人给我提供的那些材料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①1912年,荣格发表他的《里比多的转变和象征》,明确地表示了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泛性论的怀疑,因而失去了弗洛伊德的友谊,从而和他的导师分道扬,在此之后直到1921年他发表《心理学类型》为止的近十年间,他不仅在学术界处于极为孤独的境地,就是在学术思想上也感到无所适从,这正是那种新旧交替的仿徨时期,他所面对的许多现实问题已经无法完全用弗氏的那套理论来解释,现实的需要要求他走出先前那套个人无意识的理论框架,他开始摸索所谓集体无意识的新说,并希冀从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异域文化中找到充分的论据,这时他一方面研究诺斯替教和西方中世纪的炼金术,一方面开始试图从东方的种种宗教中寻求理论上的支持。他发现印度教密宗以及藏传佛教仪式和典籍中存在的大量“曼荼罗”具有某种普遍意义,并赋予这种纯宗教现象以哲学和心理学的内涵。他相信“曼荼罗”并非大乘佛教的创造,而是一个甚至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的象征,它来自人的梦和幻觉。③他认为“曼茶罗”是一个“魔环”,其目的是勾画“原始心灵特征的轨迹,即一种环绕某个中心的神奇条纹”,包围“最深层人格的圣境,以防止外泄”,③因此,它是心灵事件的投射,同时又反过来作用于心灵。他还进一步把这种原始的宗教象征和他自己的那套心理学理论联系起来,说它象征一个目标的中心点,即作为心理整体的自性人格化的过程。
参考资料
金花的秘密.豆瓣读书.2024-02-03
荣格原型理论批判.知网.201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