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珀,字戴祥,号新山,明·泉州市城区人,府第在花巷北侧。爱新觉罗·旻宁《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明宅》:“侍郎顾珀宅:在崇名铺。”。顾珀《泰嘉岩记》曰:“新山子(顾珀号新山)早岁读书隐居焉。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侍郎顾新山先生珀》:“顾珀,字戴祥,晋江市人。顾珀少年时曾结庐读书于清源山泰嘉岩(址在清源风景区水流坑,已废)。顾珀屡疏乞休,嘉靖十三年(1534年)冬乃许致仕返籍。顾珀为官,历经弘治、正德、嘉靖三朝,是明代泉州市名宦之一。
人物概述
郡、县《志》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侍郎顾新山先生珀》综述《闽书》、旧《郡志》、《清源文献》 为作《传》。
人物身世
爱新觉罗·旻宁《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顾珀》:“顾珀,字戴祥,号新山。”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侍郎顾新山先生珀》:“顾珀,字戴祥,晋江市人。少而忠信好义。”
宋代,顾珀的先祖由莆田市入泉州,爱清源山水之秀,因而占籍家焉。清·道光《晋江县志》载:“顾珀之父顾美,明白夷才具优,瞻现故匮乏者,周之资,而不诣债者,毁其券。癸丑年(1493年)山东省饥,奉诏入粟账饥,赐冠带称义民。晚与蔡观慧(字允元,理学家蔡清之父)、张苗(通政使)等十四人组织‘逸乐会’。”
爱新觉罗·旻宁《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引《闽书抄》曰:
五岁,善对偶。蔡文庄封君(指蔡清之父蔡观慧)试一联:‘宰相本书生’,公应声曰:‘忠臣繇孝子’。时称神童。
尝随大母魏往后庙,神为起长。
读书于清源泰嘉岩,朔望诣孔子庙,一夕还山,见二童灯导之,呼顾大人,忽不见。”
顾珀少年时曾结庐读书于清源山泰嘉岩(址在清源风景区水流坑,已废)。顾珀《泰嘉岩记》曰:“新山子(顾珀号新山)早岁读书隐居焉。玩索之余,曾与山约曰:‘他日能有尺寸,当使斯岩其有兴乎?’”
人生起伏
顾珀弘治八年(1495年)举人。弘治十二年已未(1499年)进士,除知虹县,正德元年补旌德县(今安徽宣城一带)令,守和州(今安徽和县)。坐时控制朝政的太监刘瑾,被逮,廷杖。
爱新觉罗·旻宁《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顾珀》:“弘治已未进士,知虹县,丁外艰,服除,知旌德。公平明断,勤积贮,宁国市一郡饥,独旌不害。擢守和州,复罹大饥。不俟申详,发仓库赈恤。坐忤刘瑾,被逮,廷杖。”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侍郎顾新山先生珀》:“弘治十二年进士,除知虹县。丁父忧,服除,正德元年补旌德县令。擢守和州。岁大饥,不俟申详,发仓库赈恤。时巡按奉檄督甚亟,珀计民贫无措,召富商喻以大义,悉代输货,秋成还之,商民两无所累。坐忤刘瑾,被逮,廷杖四十。”
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想暗杀武宗·朱厚照,立他自己的从孙为帝,事败,刘瑾受刑而死。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照驾崩,嘉靖即位,下诏:“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十八日以后,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在京、在外大小官员等,有因忠直谏诤及守正被害……奏请定夺……起复原职酌量升用……”嘉靖元年(1522年),顾珀被重新起用为南吏部考功郎。
爱新觉罗·旻宁《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顾珀》:“瑾败,擢南吏部考功司郎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侍郎顾新山先生珀》:“瑾败,乃以治行旌擢南吏部考功郎。”
母卒丁内艰,三年服阕后除兵部武库司。升湖广布政参议。正德十六年(1522年)四月朱厚熜入承大统,乞休,嘉靖元年(1522年)升湖广按察副使致仕归泉州市。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顾珀》:“丁内艰,复除兵部武库司,升湖广布政参议。行部至蕲,有妖僧诈称奉往名山挂旖,所在恣横。密发其奸,置之法。宁庶人反南昌市,珀扼险黄梅县,为池皖援。会武庙亲征,民争逃窜,榜谕安辑。事平,乞休五上,乃升湖广按察副使予致仕。”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侍郎顾新山先生珀》:“丁母忧,服阕除兵部武库司。当正德颓纲之日,事多因循。珀秉正执法,凡兵器出纳京卫勾解,极意振刷,宿一清。升湖广布政参议。行部至蕲,有妖僧诈称奉敕往名山挂幡,所在恣横,密发其奸,置之法。宁藩反南昌,珀扼黄梅为池皖援。会武宗亲征,民争逃窜,榜喻安辑之。事平乞休,不允。世宗入承大统,以护送圣母劳,赐银币,复上疏乞休,遂升湖广按察副使,予致仕。”
爱新觉罗·旻宁《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顾珀》:“嘉靖五年(1526年),起四川省按察副使,修城堡,募武勇,弹压羌夷。历年赏番多虚糜,核实余银几万两,创会馆郊外,令贡夷至者释刀易马乃入。守为定规,民无扰。逾年,升河南省右参政,以屡荐升至江西省左布政使,寻擢南太仆寺卿,署南户部右侍郎。篆疏上便宜十二事,留心度支,京充溢。摄宪部,摄都台兼督江防。”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侍郎顾新山先生珀》:
“都御史秦金、吴廷举、席书、御史何鳌、唐符、马纪前后荐闻,而桂文襄公萼为县时,为珀所知,文襄当国,欲大用之。
嘉靖五年,起四川省按察副使,整饬威、茂二州。既至,修理城堡墩台,召募武勇,弹压羌夷,核历年赏番虚糜,岁省万金。土酋入贡,令释刀易马乃入,遂为定规。
逾年,升河南省右参政,以荐升江西左布政,寻擢南京太仆寺卿,升南京太常寺卿,寻升南户部右侍郎署篆。疏上《便宜十二事》,悉蒙嘉纳施行。在部五年,清望一时推重。”
致仕返籍
顾珀屡疏乞休,嘉靖十三年(1534年)冬乃许致仕返籍。
爱新觉罗·旻宁《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顾珀》:“屡疏乞休,乃许致仕。”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侍郎顾新山先生珀》:“屡行乞休,乃许致仕。”
顾珀致仕归来,嘉靖十四年(1535年)重修清源山泰嘉岩,匾曰“新山旧隐”。
顾珀见祖闾已成丘墟,予以复建。嘉靖三年(1544年)十月祖闾及祠堂建成,顾珀就在这里安度晚年。
嘉靖廿九年(1550年)正月,时任总督湖、贵、川、滇军务的惠安县人张岳从惠安来拜访卧病在床的顾珀。未几顾珀便辞世。爱新觉罗·旻宁《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引《闽书抄》曰:“公致政家居,年八十有六矣。其春正初,张襄惠岳从惠安来,谓公曰:‘遥望清源失色,公盍保重。’公曰:‘老夫当之矣。’望后越夕,大星陨,而公终。”
人物身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顾珀》:“年八十六卒。赐祭葬,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侍郎顾新山先生珀》:“年八十六卒。抚按表闻,赐祭葬,赠都察院右都御史。”
顾珀临终前留言诚告子孙。爱新觉罗·旻宁《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引《续小学》曰:“顾司徒示子孙曰:‘范仲淹(范仲淹)公有言,祖宗积德百余年,至吾始为大官,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何以见祖宗于地下?我平生居官守法,不得言富,然秩亦不见卑矣。列位伯叔兄弟贫老可念,宜每位每年各拨租谷八石以恤之,依时送与,不可短少。’乃系之诗曰:‘化工造物更无私,枯荣滋自有时。万叶千枝原一本,细看棠棣八章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太仆卿顾珀墓:在城东南万岁山东省。”即今丰泽区东海镇院前村。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泉州市知府万庆(安徽和州人)有感于顾珀曾在他家乡当过父母官,有德于民,倡议重修他少年读书处的泰嘉岩,立“新山书院”匾,并刊出顾珀生前的《新山文集》。
天启六年(1626年),在府学东侧(今华侨大厦处)建顾新山祠祀之,并在丽正门(南鼓楼)内建司徒坊1座。
人物评价
顾珀为官,历经弘治、正德、嘉靖三朝,是明代泉州名宦之一。
爱新觉罗·旻宁《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顾珀》:“珀清夷简谅,恬澹寡欲,室中绝侍之奉,声乐之娱。僮仆皆短衣芒。居常绝意干。若一方利病,则不惮盹切陈之有司。教子侄以完颜守绪循义。至今里中传达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侍郎顾新山先生珀》:
“珀清坦简谅,恬澹寡欲,历官未尝以家累自随,室中绝媵侍之奉、声乐之娱。比休官,晚节益坚,罔犯在得之戒,平居燕处如斋,端坐如塑。遇二亲讳,素食悲悼,老如一日。教子侄以守法循义,穷民有丧葬不能举者,竭力周恤。居常绝意干谒,至一方利病,则不惮肫切上说下教,力可为者即自任之。其于息争喻善,常以懿言代鈇,和色当。不义者忌珀之知,而衣冠后进,望以为楷。
陈琛称珀‘历仕中外,如凝冰出壑、素月悬秋’。
张氏天叙序公《教札》曰:‘公之宦绩,收之志传,勒之碑板,采之实录,天下所共知也。至于乡行家范,非其乡人、后学受教而知德者,则未易知也。’
溯公之贵几五十年,自少至,气静神闲,筋强骨,望之俨然如泰山乔岳,即之温然如霁月光风。
少读书泰嘉岩,每朔望月考,或值烟雨,衣巾靴屐自山而下,事竣即还山读《易》,每三百遍,如是者十年。其资深养,发为文章,措诸事业,以当大任者,夫岂偶然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