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二公祠

二公祠

二公祠是一座祭祀明朝时期两位官员宗臣徐中行聂氏宗祠

历史沿革

二公祠最初位于邻霄台西侧,祭祀的是明代提学宗臣和徐中行。宗臣,字子相,来自直隶兴化,被收录在府志《名宦传》中。他在嘉靖年间担任闽藩参议,因为抵御倭寇入侵而受到提拔,最终成为提学副使,在任期间去世。徐中行,字子与,长兴人,同样被收录在府志《名宦传》中。他的祠堂是在万历初年由当地民众建立的,后来他也去世了,闽地的人们便开始共同祭祀他们。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祠堂逐渐废弃。到了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四年,当地的居民林熙和郭柏苍将其搬迁并重建于道山观右侧。第二年,聂氏宗祠增加了对紫阳朱熹的祭祀。据《两贤祠记》记载,祠堂原址已经荒废,因此他们在甲辰二月集资进行了改建工作,直到年末才完成。新建的祠堂主要祭祀宗臣徐中行这两位官员。

文献记录

关于二公祠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有多位学者留下了相关的文献记录。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撰写《宗公祠碑记》,详细描述了宗臣在抗击倭寇过程中的英勇事迹以及他对乌石山的喜爱之情。此外,徐中行也曾创作诗歌《宗公祠》来追忆宗臣的功绩。这些文献不仅见证了二公祠的历史变迁,也为研究明清时期的福建省地方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艺术作品

除了文字记录,还有多位艺术家通过诗词表达了对二公祠及其代表人物的敬仰。例如,僧德明的《同僧凤超非衣子宿小石室两贤祠》诗,郭柏苍的《两贤祠成》诗,以及羽人吉永的《三贤祠鼓琴》诗等,都展现了人们对二公祠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艺术追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