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形成了合理的教师队伍梯队和人才
培养体系。现有教师4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3人,硕士19人,在读博士1人,在读硕士4人。文学院教师队伍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显著,近三年在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篇,在省级学术期刊、各高等院校学报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论著3部;出版教材2部;承担内蒙古自治区科研项目5项;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研成果奖2项,获得呼伦贝尔市政府奖2项,获得呼伦贝尔学院科研成果奖6项。
办学理念
学院办学的总体理念是:依托学院,服务呼伦贝尔经济建设,面向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突出特色,形成品牌;注重隐性育人环境的创构。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前提下,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整合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使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显性与隐性课程、课内与课外的联动,达到从“知识型”向“素质型”、“应用型”的转变。多年以来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着优秀的教师,以及文化、教育、新闻、文秘、行政、企业等领域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文学院始终贯彻以“一实、两高、三强”为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发展模式”,在提升文学院在学院办学重要性的加权比重的同时,逐步提升在自治区兄弟院校同类系部、专业的影响力,利用所处的人文优势、地缘优势,努力建设成为自治区北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
专业设置
汉语言文学:本专业旨在培养21世纪人才,注重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需要的中学语文教师。
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文学概论、写作、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语文教学法、语言学概论、修辞学、古代语法学、比较文学、秘书学、公关语言学、中国当代传记文学、女性文学研究、欧洲文学作家作品研究、中西方文化与审美精神等。
新闻学:本专业旨在培养21世纪人才,注重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传媒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学、广播电视学、外国新闻事业史、新闻伦理学与法律建设、新闻电视摄影、大众传播学、新闻采访学、新闻学写作、新闻学概论、广告学概论、网络传播基础等。
文化传统
学校标志
• 校训
凝思砺志,德行天下
• 校徽
校徽的主题颜色是绿色代表草原,H字母是呼的简称,草原上有
校徽
一个红色大雄鹰,在草原上翱翔,象征着呼伦贝尔学院的学子翱翔在绿色的大草原上,校徽展示了学院学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 校歌
走出山寨
走出峡谷
校歌
我们登上的金色兴安
飞过雪山 飞过草原
我们集合在伊敏河畔
先辈的梦想 我们这一带去实现
各民族的未来
背负在我们双肩
点燃了青春火焰
去锤炼科学双翼
飞向西北 飞向东南
同学们是一只勇敢的鹰
告别老师 告别课堂
我们告别了昨日校园
带着理想 带者祝愿
我们相逢在科学圣殿
先辈的梦想 我们这一带去实现
各民族的未来
背负在我们双肩
点燃了青春火焰
去锤炼科学双翼
同学们是一只勇敢的鹰
飞向西北 飞向东南
点燃了青春火焰
去锤炼科学双翼
同学们是一只勇敢的鹰
飞向西北 飞向东南
飞向东南
校园文化
学校积极开展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校园文化中国艺术节、民族民间广场舞、宿舍文化节、院际风采展示、体育节、书法节、摄影艺术展、大型原生态舞台剧《敖鲁古雅》、名家讲坛、创业大赛、职场大赛、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演讲比赛、校园歌手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舞蹈大赛等,为学生展示青春智慧和多样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2010年学院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