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若兰
肖若兰(1934年-1996年2月27日),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肖派”唱腔流派创始人。
1934年,肖若兰生于未央区含元殿村。肖若兰8岁学艺,师承秦腔艺人王天民和自己的父亲肖筮易,人称“邓翠云”。此后,肖若兰便随父到咸阳市的益民社,西安市的晓忠社、尚友社、秦声社,三原县的明正社搭班演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肖若兰加入西安易俗社。1952年,肖若兰参加了首届全国戏曲观摩大赛,获得了表演三等奖。1956年获得首届陕西省戏曲观摩大赛表演一等奖,后赴朝慰问演出,并参与全国十三省市的巡演。
在易俗社期间,肖若兰在传统戏《柜中缘》《游龟山》《三滴血》,以及现代戏《红梅岭》《于无声处》等作品中塑造出了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并培养了戴春荣、王荣华、李淑芳等秦腔旦角。1996年2月27日,肖若兰病逝。
肖若兰的表演讲究声乐技巧和声音美,善用装饰音和鼻腔共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人称其唱腔为“肖派”,她也被誉为秦腔的“闺阁皇后”。1994年,陕西省文艺界评出十位有鲜明风格、形成自己的流派的秦腔艺术家,肖若兰成为其中之一。她所演的《火焰驹》《三滴血》《红梅岭》已被拍摄成电影或电视片。
人物生平
1934年,肖若兰生于未央区含元殿村,其父肖筮易,是易俗社早期科班学生。她自幼就喜爱秦腔,幼年跟郑香亭和阁玉民学艺。在郑师爷和阁师叔的培育下经过自己辛勤努力,很快学会《柜中缘》《别窑》《起解》等戏。因她父亲的关系,她常去易俗社私下看戏、学戏,有时候剧社的长辈们会让她唱一段。她的唱腔、表演得到社长高培支的认可和赞赏,大家非常喜爱这位勤奋的小姑娘。有一次因她个子小,高社长把她抱到戏台上的椅子上表演《柜中缘》中许翠莲,一炮打响,引起在场的热烈掌声和叫好声。当时她八岁,从此“八岁红”这个艺名迅速传遍西安城。
1942年后,肖若兰开始正式随父亲肖筮易学艺,并在易俗社得到名旦王天民的施教,此后便随父到咸阳市的益民社、西安市的晓忠社、尚友社,三原县的明正社,西安的秦声社搭班演戏。她的表演才华也得到了封至模、李正敏、宋上华等老前辈的赏识和器重。1952年,肖若兰进入易俗社潜心学艺,博采众长。此时肖若兰的唱腔,基本格调遵循了易俗社“典雅婉转,甜绵圆润”的艺术特色,吐字上吸取了李正敏明快脆爽的特点,注重节奏感,而润腔则取杨金声的方法,不断打磨字与字之间的气息,使人听起来吐字有力度但又音色柔和圆润。同年,18岁的肖若兰便参加了首届全国戏曲观摩大赛,她在其中主演了《游龟山》中的胡凤莲一角,凭借出色的演技和深厚的艺术底蕴,成功获得了表演三等奖。这场大赛云集了当时全国几乎所有的知名艺术家,肖若兰能在此类赛事中脱颖而出,无疑为她年轻的演艺生涯注入了巨大的动力与信心。
1956年,肖若兰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 在随后的岁月里,肖若兰多次参与各国的演出活动。她曾赴朝鲜进行慰问演出,并在全国十三省市进行了巡演,成为了在全国享有盛誉的少数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之一。1958年和1960年期间,肖若兰在秦腔艺术片《火焰驹》《三滴血》中担任主演,成功的塑造了彦荣妻、李晚春这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60年,肖若兰《游龟山》中《藏舟》一段唱段在西安实验电视台(陕西台前身)播出。
肖若兰的主要作品有《游龟山》《双锦衣》《河湾洗衣》《数罗汉》《夺锦楼》《妇女代表》《红梅岭》《于无声处》《韩宝英》等。她所演的《火焰驹》《三滴血》《红梅岭》已被拍摄成电影或电视片。1982年,肖若兰的经典唱腔收录在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出版录音资料《百家秦腔演员唱腔集锦》中。1985年,陕西电视台开始录制“秦腔名家艺术资料”,肖若兰是第一批六位秦腔表演名艺术家。
1994年,陕西省文艺界领导、专家,对全省226位秦腔名家反复研究、论证后评出十位有鲜明风格,形成自己的流派的秦腔艺术家旦角演员,包括肖若兰、李正敏、余巧云、郭明霞、马友仙等。肖若兰曾任新城区政协委员,被载入颇具权威性的《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中,中国唱片社将她纳入《中国戏曲名家唱片专辑》,她又首评秦腔国家一级演员等。
1994年初冬,肖若兰被发现患胃贲门癌,在西京医院做手术,日后她的病情日渐沉重。1996年2月27日,肖若兰逝世。
艺术风格
唱腔
肖若兰的唱腔具有秀婉、情深、含蓄的特点,同时重声乐表现、重音乐旋律和重个人色彩的总体艺术风格。在唱腔艺术方面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有三个。一是创腔多有巧绝。无论板眼章法,还是音乐声韵,在别人平过之处,她总要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二是唱起来讲究“声美”。她从不蛮喊蛮唱,吞吐咽抑全用技巧,力求用声音美打动观众。所以她的演唱发声含蓄多于直露,幽婉多于激扬。三是注重剧情戏理,注重艺术的真实。她善于准确把握人物心理变化,并从旋律、声乐上给予极有层次的发掘和阐释。
肖若兰的唱腔吸收了陈雨农、党甘亭、王天民、李正敏的优点。比如她在《双锦衣》里所唱姜琴秋的大段二六板唱腔,其板式章法,虽然基本遵从陈雨农的路子,却又根据自己的艺术理解和嗓音条件有新的突破与发展。像“而今无它恋,自在守蒲团,一心除孽缘,念佛坐禅观”以及“数罗汉”等处,无论是旋律还演唱,都与陈雨农相近且又不完全相同。相近在于若兰的板式安排依旧沿袭陈雨农设计的碰板形式,但在声乐表现方面,却显示出各自不同的艺术思维。陈雨农在演唱中多次加用了“吁吁长叹”的润腔,来突出人物对青灯生涯的倦意和心理上的空虚,而肖若兰则多用装饰倚音群,一方面尽量美化自己的唱腔,一方面点染这位独守空门的尼姑本应具有的纤柔女性气质,使之呈现出“肖派”的特点。同时她还在学习“敏腔”基础上,经常进行繁腔化简、简腔化繁的加工。
“肖派”的主要特点有三个:①行腔特点。肖若兰在行腔上总是在收放与刚柔对比中,体现着含蓄、深情的醇韵,"一字叫板”同样离不开这一规律,说明这种唱法已经成为她定型化的一种声腔艺术风格。发声上她注重兼收并蓄,如“四大金刚”的“大”这个高音字,不是以软腭与喉头的对抗去强攻硬取,而是用“脑音”提上去的。她还十分注意吸收兄弟剧种的声乐技巧。《河湾洗衣》中“咳嗽气又喘,行步最艰难“打得鱼儿鲜,拦在筐内边”,就吸收了眉户的唱法;而《双锦衣》里“而今无他恋,自在守蒲团,一心除孽缘,念佛坐禅观”,又吸收了碗碗腔的唱法,润腔手法则有更多吸收。
②吐字特点。肖若兰一扫“满口嗓”发声法,重气质而不重气势,重共鸣而不重嗓门,重音色表情而不重攻坚碰硬,尤其吐字,全凭嘴皮功把字“弹”出来或“蹦”出来,音量有大有小,清晰度非常高,相比“砸夯式”吐字,要含蓄、柔韧、凝实,更加好听。肖唱慢板,尽力达到柔畅委婉,而唱二六板,无论十字句,还是七字句,通常前半腔多是刚中掺柔,快脆有力,后半腔则多柔中寓刚,弱而不散,尤其对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吐字发音,似“蜻蜓点水”,特别乖俏。在《双锦衣》一剧中她所唱姜琴秋“山门无事半遮掩,四大金刚站两边”等句唱腔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③发音特点。肖若兰有一副标准的秦腔花旦嗓,发音纤细、含情、灵巧、水润。
表演
肖若兰的肢体动作舒展洒脱,面部表情丰富自然,尤其眼上功夫更是迷人,为自己的演唱注入了活力,增强了效果。肖若兰所演剧目,多属苦戏,但她塑造喜剧角色形象的能力也非同一般。如《柳公馆》中她饰演的钱瑶英,活泼、幼稚、妩媚,却无轻骚之嫌。 一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女子,对未来夫婿和美好生活的憧憬期盼之情都是很自然的。平民出身的钱瑶英得知自己将要婚配的夫君柳子俊竟是身入朝阁的探花郎,意满心欢,兴奋至极。更兼此女子性格外向,行不拘谨,口无遮拦,心中所想便一股脑儿表露无疑。钱瑶英这个人物角色并不好演,虽有罗裙裹腰,却无长衣水袖帮衬,一条手帕算是唯一道具。 肖若兰却能全方位地把个心神不安、夜不能寐的钱瑶英塑造得活灵活现,神采奕奕,栩栩如生。
主要作品
肖若兰的主要作品有《游龟山》《双锦衣》《河湾洗衣》《数罗汉》《夺锦楼》《妇女代表》《红梅岭》《于无声处》《韩宝英》等。尤其在秦腔艺术片《火焰驹》《三滴血》《断桥》中成功的塑造了彦荣妻、李晚春这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荣誉奖项
技艺传承
李淑芳
主工花、小旦,周至县人。1985年考入周至县剧团,1988年调西安易俗社。先后在《劈山救母》《梁宫案》《红珠女》《法门寺》《天河配》《藏舟》《数罗汉》《河湾洗衣》《断桥》《起解》《花亭相会》等戏中担任主要角色。做工精细,尤以唱功见长,传承肖派(肖若兰)特点,人称“李淑芳”。1988年正式拜肖若兰为师,艺技更进一步。曾获西安市第一届中国艺术节表演二等奖、陕西省文化厅秦腔风格流派选拔赛一等奖、“红桃杯”二等奖、西安市“石榴花奖”、第三届“西凤杯”特等奖、陕西省青年演员一等奖、西安市传统剧目展演一等奖、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表演一等奖等。1994年西安市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2011年成功获得第25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
薛学慧
工花旦、刀马旦。陕西西安人。西安易俗社演员。肖派(肖若兰)传人之一。曾赴韩国参加世界文化博览会演出,颇得好评。其嗓音甜润,表演细腻。其刀马旦翻、滚、扑、跌基本功扎实,刀、枪、剑、矛等兵器运用自如。所演《盗马》之杨八姐、《扈家庄》之扈三娘、《刺蚌》之廉锦枫等,深受观众赞赏。饰演过《夺锦楼》之钱瑶英、《双锦衣》之姜琴秋、《三滴血》之李晚春、《软玉屏》之白妙香、《柜中缘》之许翠莲等。多次获省、市各种戏曲大赛奖项。
人物评价
在几十年艺坛沧桑,历尽艰辛足迹遍及陕、甘各地, 肖若兰在百余个古代与现代戏中塑造了花旦、小旦、正小旦和现代中、老年妇女形象,在唱腔上有所创新别具一格,她行腔委婉,嗓音纯正,吐字轻巧,抑扬恰当适宜,韵味淳郁,尤以鼻腔共鸣更见功夫,加之那迷人的后绮音,更增添了唱腔的绮丽色彩,形成了肖派唱腔的独特风格。(陕西广播电视台《吼秦腔》新媒体栏目 评)
她堪称秦腔一流的艺术家,是当之无愧的“秦腔闺阁皇后”、“肖派”创始人。(陕西广播电视台秦之声评)
人物轶事
心系爱徒
1994年,肖若兰住进了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但为了学生参加石榴花大赛能够赛出好成绩,肖若兰把病房当排练场,忍着病痛给学生排戏顺唱腔,躺在病床上手在墙上画圈圈,教授学生身段和动作。
晚年理想
肖若兰晚年住院期间最大的理想是要把自己的艺术传授给弟子,把这个流派传承下去。她最关心的还是肖若兰艺术流派论文集的出版,那是她苦苦等待的精神家园。
参考资料
肖派(肖若兰).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10
肖若兰:真正“德艺双馨”“人去艺留”的艺术家(附精彩音视频). 秦之声.2024-06-14
秦腔中的幽兰 “肖派”创始人——肖若兰(内附精彩音视频).吼秦腔.2024-06-10
秦腔逸事——五位“秦腔皇后”——肖若兰. 秦之声.2024-06-10
李淑芳.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10
薛学慧.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