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象虫甲成虫蛀食幼果,使果面上蛀孔累累并流胶,轻者使品质降低,重者引起落果。幼虫在果内蛀食,使果实干腐脱落。成虫在幼果上产卵,造成大量落果。

分布区域

分布: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等省。为害:桃、李、杏、梅等。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毫米左右,全体紫红色有金属光泽。

卵:椭圆形,长约1毫米,乳白色。

幼虫:成熟时体长12.5毫米左右,乳白略带黄色,背面拱起,无胸、腹足。

蛹:体长8毫米左右,淡黄色,稍弯曲,头、胸部背面褐色,有长刺毛。

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主要以成虫在土中越冬,次年春季桃树发芽时开始出土上树为害,以4月初幼果期,成虫盛发后为害最严重,落果最多。成虫怕阳光,常栖息在花、叶、果比较茂密的地方,有假死性,受惊后即坠落地面或在下落途中飞逃。成虫主要为害幼果,以头管伸入果内,食害果肉。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

1、捕捉成虫:利用成虫假死性,于清晨露水未干时,树下铺布单摇动树枝,成虫受惊后跌入,然后集中处理。雨后成虫出现最多,效果好。

2、喷药防治:在4月间成虫盛发期,喷80%敌敌畏1000倍液。

3、清除虫果:勤拾落果和摘除树上的蛀果,加以沤肥或浸泡在水中,可消灭尚未脱果的幼虫。

4、地面撒药:春季成虫出土前,在果园树下撒50%西维因粉。

参考资料

桃象虫防治方法-桃象虫危害-用什么药防治.景观苗木网.202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