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菊花叶枯线虫

菊花叶枯线虫

菊花叶枯线虫是中国外来入侵微生物之一,原产地欧洲。隶属滑刃线虫属。

分布

境外分布:欧洲、苏联、北美、巴西、斐济、新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非毛里求斯日本

寄主范围

菊花叶枯线虫的寄主范围非常广,能寄生观赏植物、蔬菜、小果类植物和杂草等200多种植物,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是其典型寄主,其他重要的寄主有大丽花福禄考金丝桃属、绣线菊、秋海棠大岩桐、薄包花、秋海棠、黑树营、草毒、烟草、西瓜、莴苣、番茄、芹菜等。

危害情况

菊花叶枯线虫病分布广泛,在全世界已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发现此病害,是菊花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发病后的植株降低或失去经济价值,严重的导致落叶枯死。此病害在美国、日本是菊花的灾难性病害。

病害症状

菊花叶枯线虫为害菊花的叶片、叶芽、花芽、花蕾等部分。叶片发病。首先在叶背下缘出现淡黄色的斑点,逐渐变成褐色或黑褐色。严重时小点病斑累累,扩散后相互连结成为大斑块,但病斑扩展往往受叶脉的限制,呈现特有的三角形枯斑,最后叶片卷缩、凋萎,并沿茎杆下垂,最后大量脱落。叶芽被侵染后抽出的叶片细小、畸形。花器受侵后花变形,花芽干枯,有的花芽膨大而不能成蕾或退化。感病的菊花植株外形萎缩,生长受阻,甚至整株枯死。

病原特征

雌虫体细长,两端渐细,体环宽约1微米,有4条侧线。头部半球形、缢缩。口针长约13微米,基部球小,食道前体部细,中食道球大、卵圆形,中食道球瓣显著,位于中食道球中部或略前;背、腹食道腺开口在中食道球,前者位在瓣前,后者位于瓣后。神经环生在中食道球后,排泄孔位于神经环后0.5 -2个体宽处。食道与肠连接处不显著,无贲门瓣。阴门横裂、凸起。卵母细胞多行排列。后阴子宫囊长超过肛阴距的1/3。尾长圆锥形,末端形成尾突,其上是1-4个小尖突。

雄虫体前部和消化系统的形态特征似雌虫;体后部后腹部弯曲超过1800,单精巢,前伸;交合刺粗短,玫瑰刺状,光滑,无喙突;尾部长圆锥形,有3对尾乳突。该线虫寄主范围广,可为害菊花、翠菊、绣线菊、万寿菊、大丽菊、长春花等观赏植物及蔬菜和草莓、杂草在内的40个属200种植物。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均有该虫发生的正式记述。

发病条件

该线虫在病残体、土壤及根芽生长点处和野生寄主上存活。翌年5月初开始活动,先在生长点外层取食,待叶片展开后,借助植株表面水膜移动,从气孔侵人转为内寄生取食叶肉组织,引起发病。

传播途径

在田间通过雨水、灌溉水的溅射或叶片接触传播,气流刮起的碎叶细土也可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靠苗木、插条、切花的长距离调运。在适温下,完成一代约10- 14天,整个发育周期均在受害组织里完成。只要温湿度适宜,该线虫可全年繁殖为害。温度22- 25℃,土质疏松、有水湿对线虫活动有利,梅雨季节,秋季多雨发病重。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防止疫区扩大。目前我国只有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对其进行了报道,其它省市是不是这种线虫尚需鉴定。因此应严格检疫,防止病区扩大。

(2)及时清除侵染源,病叶、病花、病蕾应及时摘除,集中深埋或烧毁。被线虫污染的温室土壤、盆土可用蒸汽或阳光曝晒消毒,也可用一块铁板下面加温,把土壤全部在铁板上烘烤一遍,杀灭土壤中的线虫。

(3)选用健康无病的插条作为切花繁殖材料,也可用不被该线虫侵染的顶芽做繁殖材料。

(4)露地栽培时避免大水漫灌,防止浇水传播,必要时采用避雨栽培法,防止雨水飞溅传播。

(5)种苗处理。插之前用 50℃温水浸泡插枝10分钟。

(6)药剂防治。施用3%喃丹(克百威)颗粒剂或10%力满库(克线磷)颗粒剂,每平方米 2-4g,穴施、沟施或撒施于根际土壤,或直接施药后覆土再浇水,有较好防效。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