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流锅巴是一种面食,颜色金黄,常辅以油菜、木耳等合炒,为当地特色小吃,其中尤以李家湾子村的一户王姓人家做得最为有名。

美食传承

人们常说“嗄巴”一词源自“锅巴”的发音。仿佛正是“嗄巴”这两个字音所带的清脆劲儿,才能体现锅巴那种富有柔韧嚼劲的独特口感。在静海区独流镇,有个100多年历史的“尤记锅巴”,因其保持了传统制作工艺、味道鲜美,成为远近闻名的地方风味小吃、独流锅巴的代表,被静海县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百闻不如一见。近日,当记者走进独流镇团结街“尤记锅巴”第六代传承人尤春海的家,一股淡淡的清香迎面飘来,沁人心脾。在尤师傅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一个不足40平方米的锅巴制作间。锅巴制作间里延续百年的陈设风格让人眼前一亮:磨绿豆的石磨、水磨;盛豆浆的水缸;老式木桌上整齐地摞着十多张盖帘板。尤师傅指着一面芦苇编织的圆形席子介绍说,“这可是尤家祖传的,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是用来晾晒锅巴用的。那低矮的灶台和4口大铁锅,是用来摊锅巴的。”看着一张张锅巴出锅、冷却,金黄剔透的品相惹人喜爱。

美食创新

独流锅巴好吃,源自独流人对传统美食的探索和创新,以及对美味品质的那份孜孜追求。那么独流锅巴好吃在哪?尤师傅说,在原料,更在手艺。独流锅巴是用上好的绿豆磨成浆,然后,再摊成薄厚均匀的煎饼。自问世以来,独流锅巴严格遵循传统工艺技法,在继承中不断创新,一直延续至今。独流锅巴的每个制作环节都精益求精,从绿豆的挑选、泡豆、磨豆再到摊成锅巴,至少需要五步才能完成:第一步,筛选颗粒饱满、个头均匀的高品质绿豆,用石磨磨成两半;第二步,将磨好的绿豆用清水浸泡,捞去豆皮、杂质,绿豆呈色泽金黄、晶莹剔透状;第三步,用水磨将泡好的绿豆磨成豆浆;第四步,在绿豆浆中兑入高粱和绿豆做成的勾芡,制成颜色金黄通透、手感筋道的半成品;第五步,将大铁锅烧热,舀上面糊,摊成薄似纸张的圆形锅巴,之后,拿出放在盖帘板上冷却。如此算来,锅巴的制作过程至少需要10个小时以上。

说起“尤记锅巴”,方圆数十里的乡亲们没有不知道的。大伙爱吃这一口儿,是因其选料精、做工细、为纯绿色食品,并且适合煎炒凉拌,口感筋道。在独流镇从事餐饮业近30年的师傅“小老儿”,对“尤记锅巴”情有独钟,创新发展了多种锅巴烹手法。他介绍说,“独流锅巴是当地饮食‘穷菜富吃’特色的典型代表,对原料质量要求高。由绿豆制成的尤记锅巴,煎炒从不粘锅,色泽光亮,目前菜式已发展到菠菜锅巴、糖醋锅巴、拔丝锅巴、肉丝锅巴等多个品种,深受顾客欢迎。”

独流锅巴货真价实、物美价廉,成为当地百姓餐桌的必备。每到年根岁末,是尤师傅一家最忙的时候,锅巴供不应求,全家齐上阵,加班加点制作锅巴,满足顾客需求。“卖锅巴从来没做过宣传。打电话要锅巴的人我大多不认识,大家都是冲我这个牌子来的。”尤师傅说。曾有人劝他给锅巴弄个礼盒,包装一下,好提高售价。尤师傅却说:“人们吃的是锅巴,不是包装。卖锅巴要坚持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实实在在经营。我卖的就是一门手艺,图的就是对得起顾客,对得起百年来树立的口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