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褐胸鹟

褐胸鹟

褐胸(拉丁学名:Muscicapa muttui),是一种体型略小的偏褐色鹟。夏季在丘陵,冬季在低地。安静孤僻,白天躲藏在茂密树丛及竹林中,部分地黄昏性活动。繁殖于印度东北部,中国西南、西部和南部,北部湾西部;越冬至印度西南部、斯里兰卡;在缅甸北部及东部和泰国的西北部也有记录。由Layard根据他的仆人Muttu带来的标本而命名的。在森林冠层下觅食昆虫,通常靠近森林地面。

形态特征

褐胸鹟雌雄羽色相似。额至头顶暗橄榄褐色或暗灰褐色,至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等上体逐渐变化棕褐色或橄榄黄褐色;头部羽毛有不明显的暗色中央,眼先和眼圈白色,一条粗短的颚纹亦为白色,其余头侧橄榄褐色或灰褐色,耳羽杂有暗黄褐色细纹。尾羽黄褐色或棕褐色,外侧尾羽黑褐色,羽缘棕褐色。

两翅覆羽颜色同背,飞羽暗褐色,羽缘棕褐色或黄褐色,尤以翅上大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与三级飞羽棕褐色羽缘较宽阔而明显。颏、喉白色,胸和两胁橄榄褐色或灰褐色而缀栗色或黄色,常常形成一宽阔的黄褐色或栗褐色胸带,腹、肛周和尾下覆羽白色,有时尾下覆羽沾栗色或暗黄色,翼下覆羽粉红灰色。

虹膜褐色,嘴宽阔而扁平、黑色,尖端较黄淡,下嘴肉黄色或黄色,脚肉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13.5克,♀12.5克;体长♂125毫米,♀104-125毫米;嘴峰♂13毫米,♀13-13.5毫米;翅♂72-75毫米,♀67-76毫米;尾♂49-57毫米,♀48-55毫米;跗♂14毫米,♀14-15毫米。(注:♂雄性;♀雌性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缅甸斯里兰卡泰国越南和中国甘肃东南部、四川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尽管没有环标证据证明它们的迁徙,但人们认为在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的冬季候鸟来自印度东北部和泰国北部。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地带的森林、竹林和林缘疏林灌丛中。

生活习性

中国主要为夏候鸟,在云南为留鸟。每年4月间迁来中国繁殖地,10-11月迁离。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胆怯而隐秘,常在树下部茂密的低枝上,长时间一动不动,当有昆虫飞过时,飞到空中去捕食,然后又飞回原处。

性较安静,很少鸣叫,即使繁殖期,鸣叫声亦很低弱,但鸣叫声却悦耳动听,微弱的“sit...”叫声及悦耳的细弱鸣声,鸣唱时常膨松全身羽毛,两翅半张,并频频抖动双翅。它的常见叫声是非常微弱的tseet,只在近距离听得见,或者一系列的chi-chi-chi-chi音结束于低沉的chit-chit。

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

生长繁殖

繁殖期5-6月。通常营巢于树洞、藤本植物丛和灌丛中,也在岸边岩坡洞穴中营巢。巢呈杯状,主要由绿色苔藓植物构成,内垫有细树根和毛。每窝产卵3-5枚,卵灰绿色或橄榄绿色,大小为17.0毫米×13.2毫米。主要主雌鸟孵化,雏鸟晚成性。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