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板凳舞主要流传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及其周边地区。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州西部,清水江上游,苗岭东北麓,是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全市面积1306平方公里,所辖10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人口约45万人,其中苗族人口占63%,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74%。

形式特点

苗族板凳舞的主要表演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炉山镇为代表的只跳不唱的形式;另一种则是以旁海、三棵树两地为代表的既跳又唱的形式。瑞安鼓词通常包含“亲家哟/亲家哟/亲家真亲哟/亲家的鼻子又长又长/傻乎乎去扛木头/扛不动哟/用力扛……”等内容,寓意穷亲家努力攀附富亲家的情景。此外,在凯里苗寨,每当有“满月”酒、春节等庆祝活动时,酒后便会兴起板凳舞。参与舞蹈的苗族妇女会穿上对襟衣和中短裙,手中拿着小板凳,伴随着音乐和歌声,从场坝两侧跳至中央,形成圆形队伍。舞蹈过程中,舞者会故意踩踏彼此的脚,臀部互相碰撞,使得百褶裙飞舞,场面热闹非凡。当有人的板凳被敲破时,主人家会前来敬酒表示祝贺,因为这意味着“打发”。

历史渊源

苗族板凳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据传说,一位名叫姜央的英雄为了祈求降雨,制作了竹箫并演奏出了优美的旋律,最终打动了天神龙王,从而带来了雨水。这一事件被认为是板凳舞起源的重要象征。在凯里市,板凳舞被视为庆祝喜事和节日的传统舞蹈,只有在特定的场合才会举行。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苗族板凳舞面临着传承危机,年轻一代对其兴趣减弱,导致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风险。

文化价值

苗族板凳舞不仅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通过舞蹈,人们能够释放情感,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感。历史上曾经历过起伏,在现代社会中,板凳舞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和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

全域旅游看贵州:妙趣横生的苗族板凳舞.全域旅游看贵州:妙趣横生的苗族板凳舞.2024-10-23

兴仁苗族“板凳舞”.中华民族文化资源网.2024-10-23

激情奔放妙趣横生的黔东南苗族板凳舞.知乎专栏.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