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是一本由韩晗撰写的图书,于2012年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内容丰富精彩,语言优美幽默,通过简洁的话语展现了一种人生哲学。
图书信息
作 者:韩晗 著
出 版 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5-1
版 次:1
页 数:200
字 数:180000
印刷时间:2012-4-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560977423
包 装:精装
编辑推荐
该书将九种“失踪者”民国期刊进行了“群像式”梳理,较为系统、全面地梳理了期刊语境下的现代文学与社会经济、政治格局及文化思潮等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其中涉及的《絜茜》、《现代文学评论》、《新语》、《夜莺》、《笔谈》、《烽火》与《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等刊物研究均填补了学界相关研究的空白,受到了瑞典皇家文学院院士张隆溪、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著名作家杨联芬与德国特里尔应用技术大学客座教授樊星等国际知名学者的好评,而且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樊星教授作为该书的审稿专家,为该书的修改多次提出了珍贵的意见与建议。
在“民国怀旧热”的今天,国内尚无一位学者可以一次性拿出这么多成套的散佚期刊并将其研究、解读。这本书不但选摘了近百幅一手资料的原刊、历史文献图片,而且作者流畅雅驯的文笔,使得这本书有了可与散文媲美的可读性,亦有了可与画报媲美的观赏性。
本书特点:
1.学术价值:国内第一本关于民国期刊杂志“失踪者”的钩沉性著作。
2.使用价值: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化绕不开的必读著作。
3.史料价值:首度揭秘的第一手资料,从海外带回的珍贵图片。
4.权威肯定:瑞典皇家文学院院士张隆溪、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著名作家杨联芬与德国特里尔应用技术大学客座教授樊星等学者重点推荐。
内容简介
文坛泰斗、学界巨子,为何主编的刊物均是昙花一现?是社会的人文衰落,是读者的有眼无珠,还是内部失火?
学者傅雷、周煦良创办了《新语》半月刊,旗下云集了钱锺书、马叙伦等诸多名家,该刊仅办几期便成绝响!《絜茜》既不亲中国国民党,又不亲共产党,站在“第三党”角度的文化人,有着怎样的诉求?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实质上并非广受欢迎,而李大钊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只是采取商的态度。是什么原因导致《新青年》“被中心”呢?
本书作者亲自查询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大学图书馆的民国文献馆藏,并采访到邵洵美之女邵绡红、傅雷之子傅敏、老作家黄宗江等见证人,以珍贵的历史图片、流畅的文字,再现民国杂志风采,填补了学界研究空白。
作者简介
韩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硕士。作为曾经的“八零后”作家,韩晗是一位转向学者的成功范例。2007年与郭敬明、张悦然一道加入中国作协,现在成为“八零后”代表作家中唯一一位拥有博士头衔的人。
本书目录
序(樊星)
导论:建构“群像式”的现代文学史料学研究
——兼谈“二十世纪文学史”的学术困境及其出路
第一章:国家意识、文学叙事与学者参政
——以《新语》半月刊为核心的史料考辩
第二章:“遗失的美好”
——以《絜茜》月刊为核心的史料考辩
第三章:知识分子、公共交往以及话语范式
——以1930-1937年《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为核心的学术考察
第四章:狮吼声何处
——关于《狮吼》杂志及其后期文学活动史料考
第五章:“怎样遗忘,怎样回忆?”
——以《现代文学评论》为支点的史料考察
第六章:“被中心”还是“被边缘”?
媒体评论
韩晗的这些文章令我感觉极有收获,他不仅发掘被人忽略的现代文学期刊史料,而且加以评论,捻出当中在今日看来颇能启发人的意蕴。
——瑞典皇家人文、历史与考古学院院士 张隆溪
该书资料丰富,令我大开眼界,也十分佩服韩晗治学的功夫。他对于这些期刊的研究,应该是有相当的开创意义。我相信韩晗若继续努力,必然能在学界占有一席之地。
韩晗的期刊研究,与时下大多数流于材料展示与归纳不同,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并能在局部史料的深研中,以小见大,体现出对文学史问题的深入思考。他的历史知识与文学感受超过一般的博士生,而文字功夫也看得出是厚积薄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