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范尔霖
约翰·约瑟夫·范尔霖(John Joseph Phelan Jr.,1931年5月7日-2012年8月4日)是美国金融家,曾担任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他在任期间引入了计算机化交易技术,并在1987年股市崩盘期间拒绝停止交易,被广泛称赞为冷静自信。崩盘后,他帮助实施了交易限制措施,也被称为“熔断机制”,以帮助防止未来的股票大规模抛售。1991年退休后,他开始从事慈善事业。除了在华尔街的事业,范尔霖还积极参与慈善活动,曾担任天主教慈善机构的董事会成员。2012年因癌症去世。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约翰·范尔霖出生于1931年5月7日,在纽约市曼哈顿的一个金融家庭,父亲约翰·范尔霖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成员,母亲是埃德娜·凯利。16岁时他就在自己父亲的公司里跑腿,他曾发誓称自己“绝对不会再在华尔街工作”,那里“工资很低,从家到公司的交通很差,而且工作也很糟。我想一定能有更好的谋生方式。”1949年开始上大学,但两年后离开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退伍后,范尔霖加入了父亲的公司菲兰公司担任场内交易员,并在阿德尔菲大学获得了工商管理学士。
工作经历
1966年,范尔霖先生从他父亲手中接过华尔街特种经纪公司,踏上了他的华尔街之路,在1980年代,他掌控纽约证交所长达10年。
1980年到1984年,他是纽约证交所董事长;1984年到1990年,他是证交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范尔霖一生最受赞誉的莫过于他在1987年股灾的那个“黑色星期一”中的杰出表现。
早在1986年,范尔霖就已经为中国人所知。1986年11月10日至13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举行中美金融市场研讨会,当时的媒体用“华尔街大亨将‘金融市场’带到人民大会堂”这样的标题来形容这次高规格会议。这批来宾中就有时任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的范尔霖先生。
1986年11月14日,研讨会刚刚结束,邓小平会见了范尔霖,并同他作了长时间的谈话。在这次会见中,范尔霖向邓小平赠送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章,而邓小平回赠给他的是一张中国公司的股票。这样,范尔霖就成了第一位拥有中国股票的美国金融家,享有了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这家社会主义企业的股份权。有趣的是,当时这张股票的股东栏写的并不是范尔霖的名字,为此,范尔霖还坚持到上海去为这张股票过户。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纽约证券交易所创下了股票市场历史上的最大单日跌幅,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暴跌508点,全球股市随之全面下泄,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市场恐慌。随之而来的,是1980年代末的经济衰退。股灾来临,市场上一片恐慌。很多人建议纽约证券交易所停市,以终结这种歇斯底里的市场恐惧蔓延。
当时,香港联合交易所已经率先宣布10月20日到10月23日历史性的把股市和期市停市四天,以便清理大量未完成交易。身为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的范尔霖顶住压力,力主依旧开市,不能关闭纽约证交所来结束危机。
当时,他这样告诉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如果我们关了它,就永无开张之日了。”这位镇定自若的华尔街老兵果断的决策,舒缓了市场上的恐惧,避免了不断的恐慌性下跌和可能随之而来的金融崩溃。
主要成就
范尔霖很早就认识到投资和使用具有突破性的证券交易技术有着多大的好处,他自己的企业(Phelan\u0026Co.)就是首批使用这些电子技术的公司。作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总裁,在交易所众多高技术操作的计算机化上,他说服华尔街投入了数百万美元的资金。最后的结果是,纽约证交所能够在三十年前就可以使用电子系统处理大规模的日常交易,至今想来,这都是一件让人难以置信的事。
个人生活
约翰·范尔霖与詹姆斯·乔伊斯结婚,育有三个儿子:约翰、大卫和彼得。他不仅在金融界有着杰出的贡献,也是一位家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