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又称“教育人类学文化学派”,是教育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一学派批判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主张将教育过程置于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教育现象。

理论影响

文化教育人类学受到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影响,他引入了“范式”概念,即文化作为一种基本模式被引入教育领域。这种理论视角使得教育被视为文化传播与文化获取的过程,而教育的事实则需要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此外,文化与人格形成、文化与学习、文化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也成为该学派的研究重点。

方法特点

在研究方法上,文化教育人类学采用了人类学的实地研究与参与观察法,强调对教育过程的定性分析。这种方法有助于深入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现象,揭示其中的社会与心理机制。

学术贡献

文化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得益于多位学者的努力。美国学者乔治·D.斯平德勒和索伦·K.金博尔是该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斯平德勒在1946年的文章中探讨了人类学与教育的关系,并在1963年发表了《教育与文化:人类学的探讨》一书,明确了“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金博尔的著作《文化与教育过程:一种人类学观》则系统地阐述了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斯平德勒还主编了《教育与文化过程:教育人类学探索》一书,其第二版于1987年出版,标志着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

参考资料

人类学的意思.百度文库.2024-11-01

教育人类学的文化分析.百度文库.2024-11-01

文化与人格.豆丁网.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