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易里(1906年10月3日—2002年4月),原名郑雨笙,曾用名郑重良,出生于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上郑井。他是中国著名的农学家、科技情报专家,同时也是电脑汉字形码理论体系的奠基人之一。郑易里在其职业生涯中主要从事马列主义著作的编译和出版工作,主编了《英华大词典》等重要的英汉翻译工具书。他还参与了《苏联农业科学》、《农业科学译报》等农业科技刊物的主编工作。在计算机中文处理领域,郑易里是国内最早开始汉字形码研究的人士之一,他对计算机在科技信息领域的应用起到了先导和推动作用。他主持的《ZN电脑汉字26键拆根编码方案》获得了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而他提出的《字根通用码》则被命名为“郑码”,并因此获得全国科技信息优秀成果一等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郑易里出生在一个由雇农起家的小地主家庭,家中共有七个兄弟,他是其中最小的一个。尽管家境贫寒,但他从小表现出超凡的智慧。童年时期的郑易里主要依靠放牧、种植豆类作物和偶尔的私塾教育度过。他的父亲性格坚强果断,母亲则温顺善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特质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郑易里虽然体质虚弱,但个性坚定,八岁时就在家里带头剪掉自己的长辫子。1920年,随着家境逐渐改善,他在二哥的帮助下离开了家乡,前往昆明接受英语教育。在那里,他接触到了诸如《格列佛游记》和《鲁宾逊漂流记》等外国文学作品。

政治活动

“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在知识界的蓬勃开展以及书本所展示的新天地,使年轻的郑易里更加感到封建宗法家庭的压抑和苦闷。6个哥哥除一个早年亡故外都先后经商做着大小不等的买卖,只有郑易里一路读书。1924年,郑易里考入北京大学农学院预科,并在同学李鑫的介绍下加入了进步团体新滇社,从而接受了革命思想的影响。1927年,他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赴日本留学,但在1928年济南惨案之后,他返回国内,积极参与反日活动,并在同年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0年,由于党内叛变,云南党组织遭受重创,郑易里被迫离开云南,最终在上海定居,并与艾思奇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文化贡献

郑易里在文化领域的贡献尤为显著。他与艾思奇等人合作翻译了《新哲学大纲》、《资本论》和《自然辩证法》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这些著作的出版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重要意义。此外,他还与曹成修合编了《英华大词典》,该词典首次印刷后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并在多个版本的修订过程中不断更新和完善。

计算机汉字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郑易里来到北京,在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前身)做编审工作,主编《苏联农业科学》和《农业科学译报》等农业科技刊物,编辑审校了大量苏联和世界先进农业科技译文,把国外的最新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政策介绍给中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为年轻的共和国的农业科技发展起了推动作用。1964年郑易里出任第四届全国政协特邀委员。随着世界信息事业的发展,郑易里意识到汉字处理的重要性,并在1970年提出了“字根说”,即“二码”。1971年,他调入中国农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专注于汉字编码的研究。在他的领导下,团队成功研发出了“ZN电脑汉字26键拆根编码方案”,并在1985年通过国家鉴定,获得多项荣誉奖项。

主要成就

郑易里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他对汉字编码技术的贡献上。他的“ZN电脑汉字26键拆根编码方案”解决了汉字输入的难题,使得计算机能够轻松处理汉字。这一成果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还在农业科学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郑易里晚年与女儿郑珑合作,进一步完善了“字根通用码”,并将其命名为“郑码”。

主要论著

郑易里的主要论著包括《新哲学大纲》、《资本论的文学结构》、《自然辩证法》、《英华大词典》和《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等。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他在学术领域的深厚造诣,也体现了他对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

社会影响

郑易里的工作对中国文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英华大词典》成为了许多英语学习者的必备工具书,而他的“郑码”更是为中国汉字输入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郑易里简介郑易里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360问答.2024-08-13

郑易里和《英华大词典》 ——跨越半个世纪的传奇.知乎专栏.2024-08-13

中国第一套《资本论》全译本出版人郑易里的传奇人生.百度网.202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