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叶芦荟(学名Aloe polyphylla Pillans),又名螺旋芦荟、所罗门王碧玉冠,是一种无茎星王子,生长于非洲东南部的莱索托德拉肯斯堡山脉。每株多叶芦荟是一个独立单生莲座丛,直径达30厘米,高90厘米,叶呈莲座状螺旋形排列,肉质柔软,多汁肥厚,叶缘有不规则锯齿。成型后,每株多叶芦荟有130-150枚叶片,螺旋状排列,有时顺时针,有时逆时针。 多叶芦荟的花茎高60厘米,花色丰富,有红色、肉粉色等,花梗有分枝,每条分支末端开一花。花朵紧凑,春季至初夏为花期。多叶芦荟喜欢昼夜温差极大的环境,生长于海拔2000-2500米的高原地带,甚至更高海拔地区的山坡上。 虽然多叶芦荟的生长并不缓慢,但因其具有很强的顶芽优势,几乎不会在自然情况下产生分株。因此,人工种植多叶芦荟主要采用幼苗移栽和插等技术进行无性繁殖。多叶芦荟的寿命很长,据说植株可存活50年(甚至更长)。 多叶芦荟是世界上最珍稀的高山芦荟,原生种产于非洲东南部的莱索托,面积3万平方公里。虽然多叶芦荟被列为濒危物种,但尚未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此外,它们还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一保护。
形态特征
无茎快刀乱麻,每株独立单生;植株直径达90厘米,高达30厘米。
叶呈莲座状螺旋形排列,翠绿色至灰绿色,肉质柔软,多汁肥厚。叶基部宽阔,叶尖尖锐,黑色,叶缘有不规则锯齿。当植株开始产生螺旋状态时其直径至少需要达到20厘米的宽度;叶片最初形成螺旋时共有5排,每排约15-30片叶,成型后每株130-150枚叶片;螺旋有时为顺时针,有时为逆时针。
花茎高60厘米,花红色至肉粉红色,有时呈黄色;头状花序分支状,每条分支末端开一花,花朵紧凑;花期春季至初夏。
生长环境
该种生长于海拔为2000-2500米高的草原地带,有时会存在于更高海拔的地区。由于高山区域气候寒冷,因此多叶芦荟通常都会长在山坡朝东的一面,这样在的冬季植株也能够受到尽可能多的日照。该种可以承受冬季的降雪。
多叶芦荟为保存良好的排水,在自然情况下其一般扎根于处在陡峭坡壁的松散玄武岩裂缝中。在该种的原产地莱索托,多叶芦荟种群常常位于雾带和云带的湿润山地处。虽然其需要排水较好的土壤,但也需要潮湿的环境。在莱索托雾带、云带的高层山地,夏季会有不间断的水流供给该种。且高海拔地区的降雨量也偏大,湿润凉爽,非常适合多叶芦荟的生存。
产地分布
多叶芦荟只分布在南非海拔2,000米潮湿高原草地中,常年被云雾遮覆盖的地方。
保护现状
多叶芦荟被盗采,水情的变化和过度放牧是该物种数量降低的原因。
多叶芦荟虽然被指是濒危物种,但却没有被列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内。不过,它们也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保护。
栽培技术
多叶芦荟不能进行无性繁殖,只能通过播种种植,植株开花后可以进行自花受粉,但不能确定得到的种子是否具有活性。
冷湿层理处理可以解除胚胎的休眠,过氧化氢、乙醇、盐酸、氢氧化钠可以增加内种皮的透气性,但是不增加发芽率,赤霉酸浸泡后不会增加发芽率。
病虫防治
芦荟常见病害主要有炭疽病、褐斑病、叶枯病、白绢病及细菌性病害。在病害未发生前,或已发病的植株去除带病部位后,将0.5—0.8的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即每100公斤水加硫酸铜和石灰各0.5—0.8公斤)施于芦荟叶面,可有效预防、抑制病菌侵入和蔓延。病害治疗。病害发生后,用内吸传导的治疗剂如托布津、瑞毒霉等,以及抗生素如硫酸链霉素、农用链霉素、春雷霉素、井冈霉素等直接施用,能杀死芦荟体内的病原菌,控制病害蔓延。
多叶芦荟容易受到镰刀菌冠腐病的危害,而这种病菌主要是在种植过程中,根部没有获得充足氧气的情况下导致,所以栽培上本种适合大颗粒粗石做上层植料,并且配合多菌灵控制病害。
主要价值
多叶芦荟的观赏价值极高,通常只能通过播种和人工干预破坏生长点获得种苗。所以多叶芦荟种子的价格也是几乎所有植物中最昂贵的之一,因为不常开花且开花没有合适的机会和授粉也很难结子,因此其单粒种子价格甚至超过10欧元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