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历史可追溯到1907清爱新觉罗·溥仪的老师陈宝琛创建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的国文系科,是全国较早创办的厦门大学中文系学科之一。
建国以后,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福建学院等单位经过调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保留发展了中文系,1972年改为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
2000年5月,在原中文系的基础上组建成立文学院,增设传播学系。2004年10月,在传播学系的基础上,独立成立传播学院。文学院人才济济,师资雄厚。
截至2020年3月,文学院下设有3个学系,开设有3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中国语言文学为福建省“双一流建设”的高峰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戏剧与影视学入选福建省高原学科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简介
中文系人才荟萃,曾有许多著名学者在此任教,叶圣陶、郭绍虞、董作宾、靳以、胡山源、严叔夏、黄寿祺,俞元桂等先贤在此任教,为中文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截至2011年10月,在岗专任教师120人(含思政),其中专任教师103人,正高35人,副高43人,具有博士学位67人,在读博士2人,高级职称比例达到了75.72%,博士学位比例为65.4%。博导:32人,其中该院23人,外聘9人。硕导:70人,其中该院49人,外聘21人。另有返聘教授6人。现有博士后16人;全日制研究生584人,其中硕士生478人,博士生106人,;非全日制研究生127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156人(2008级252人,2009级302人,2010级297人,2011级313人);现为1院1系8个教研室。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本科新生在仓山老校区,2009~2011级本科生在旗山校区。并且新增一个本科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教研机构
组织机构
党务情况:
党支部数38个:在职教工党支部7个,退休党支部1个,学生党支部30个。
师生党员数636人:其中,在职教工党员52人,退休党员41人,学生党员543人。
在岗民主党派17人:中国民主同盟4人、农工2人、九三学社1人、中国民主建国会2人、中国民主促进会5人、民革3人。
组织机构:
各类专家
1.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
3.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
4.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
5.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1人
6.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
7.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1人
8.省优秀专家:3人
9.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
10.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及基金资助:2人
1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1人
12.全国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
13.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6人
14.福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4人
学科建设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文学院事业蒸蒸日上,拥有:
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2007年)。
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2004年)。
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2003年;戏剧与影视学,2011年)。
12个博士点与博士招生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少数民族语言学、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专业、现代写作学、文化与传播、文学语言学)。
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
13个硕士点和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戏剧戏曲学、中文学科教育硕士、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现代写作学、文化与传播、文学语言学)。
2个硕士专业学位领域(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2001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2009年)。
1个国家文科基地(中国语言文学,1995年)。
3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2005年)。
3个服务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重点项目(两岸人民共有的文化亲缘和精神家园——闽台文学的百年流变,福建省海洋文化与海西文学研究,海峡西岸濒危语言学文献及资料的挖掘、整理与研究)。
3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福建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福建省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创新基地、福建省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2008年)。
1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人文福建研究中心,2005年)。
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项目(校级)(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
3门省优质硕士课程(汉语史研究、福建区域文学史、汉字学)。
1个校级重点学科(文艺学)。
1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文本文体学)。
2门校级优质硕士课程(汉语修辞学、中国文学批评史)。
教学科研
教学成果
(2007.1—2011.10)
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汉语言文学)。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中文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文科基地(中国语言文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
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1门全日制精品课程;3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
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2项)。
省级教学名师4人(2003:孙绍振;2007:郭丹;2008:陈庆元;2011:辜也平)。
省级精品课程4项(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
校级精品课程3门(修辞学系列课程、汉语言文字学、比较文学、古代汉语等)。
校级教学团队1个。
科研成果
(2007.1—2011.10)
在CSSCI期刊源发表论文351篇。
出版学术专著目录97部。
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4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8项,全国古籍整理项目18项,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76项。
获省部级以上学术奖励47项:荣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4项。
博士学位论文奖(省级)14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11篇。
发展目标
2015年,力争建成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学术研究
建设成果
近年来,承担相关国家级重大、重点等项目56项,获教育部、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近60项(其中一等奖16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语文》《文学遗产》《新华文摘》等国家一级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精品课程4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2门,省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省级教学团队1支,校级创新团队2支。
学术交流
学院对外交流十分活跃。近年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致力于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充分利用闽台地缘相近、文缘相承的区位优势,通过包括两岸教材合编、学术合作、期刊合办、青年合聚、学科合力的“五合工程”,先行先试,逐步形成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特色和品牌,促进两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心灵契合。
科研基地
学院学科支撑平台完备,教学科研成果丰硕。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文科基地、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文秘师资培训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中央与地方高校共建实验室各1个,省社科研究基地、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省高校特色新型高端智库、省高校创新团队各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3个。
闽台区域研究中心
中华文学传承发展研究中心
人文福建发展研究中心
中华文明与两岸文教交流研究中心
两岸关系与闽台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所
易学研究所
古籍研究所
语言研究所
中国散文研究中心
语文课程改革暨母语教育研究中心
文艺批评研究中心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所
东南戏剧研究中心
台湾文学研究所
福建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
福建省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创新基地
福建省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0年3月,文学院下设中文系、文化产业系、秘书学系,开设有3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3月,学院拥有教授27人(博导20人),副教授39人,讲师3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2人。
近年来,师资队伍持续优化,有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暨全国文化名家3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暨“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语言学科和中国文学学科评审组审专家各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福建省优秀专家2人,省高校领军人才4人,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4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4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7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文化名家2人。
建设
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持续保持省内高校同类系科的龙头地位,处于全国中文学科的先进行列,在2017年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进入全国同类学科的前20%,入选B+档,位居全省高校中文学科第一名,已被省政府列为“双一流建设”的高峰学科。戏剧与影视学入选福建省高原学科。2019年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第二级认证。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