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传佛教格鲁派
青海省藏传佛教格鲁派是藏传佛教诸多教派中形成时间最晚的一派,创始人是宗喀巴·洛桑扎巴。“格鲁”意为“善规”,因该派主张僧人应严守戒律和注重修学次第而得名。
公元15世纪初,宗喀巴面对藏传佛教的“颓废萎靡之相”,决心清除颓风,拨乱反正,肃清秽行。宗喀巴不仅是宗教教义方面的改革家,在改革藏传佛教寺院教育方面也颇有建树。他将寺院的学经组织和经济组织分开,建立了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比较完备的学经制度。
随着青海省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发展到了高峰,大大小小的寺院星罗棋布,遍布整个藏族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内的学经机构,是藏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一个庞大教育系统。随着“政教合一”制度的确立,藏传佛教寺院凭借宗教和政治上的双重权威,控制了藏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寺院教育成为当时重要的教育形式。
此外,青海藏传佛教格鲁派倡导的严守戒律,是吸取了印度佛教衰亡的历史教训,对挽救藏传佛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缓和了僧俗矛盾和社会矛盾。格鲁派改变以往各教派的排他主义倾向,广泛联系各教派和各地封建领主阶级,同时还和蒙古族、汉族、满族及其他民族的统治阶级建立联系。格鲁派建立和加强了寺院的组织制度与学经制度,使寺院相对独立于世俗社会并享受种种特权,对格鲁派的寺院集团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的发展极为有利,从而使格鲁派寺院集团上层人物成为西藏自治区社会的统治阶级。
正文
格鲁派主张以“中观见”为中心,学行并举,显密并重,僧众严持戒律,学经遵循次第,组织严密。该派从明代前期的初创时即传人青海省,后经三、四、五、格桑嘉措弘传,遍布全省。清代进人全盛时期,有7大活佛被封为“呼图克图”驻京供职。全省现有格鲁派寺院343座,住寺僧人万余人,居各教派之首。全省各县、市中,除果洛的玛多县外,均有分布,其中海东市各县和西宁市最多,共159寺,其他依次是:海南省74座,黄南藏族自治州56座,玉树市23座,海北藏族自治州17座、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9座、果洛5座。在这些寺院中,湟中区塔尔寺、互助土族自治县佑宁寺、化隆回族自治县夏琼寺、同仁县隆务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广惠寺并称为“青海省五大格鲁派寺院”。塔尔寺又是全国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是宗喀巴诞生地;夏琼寺是宗喀巴大师最早佛学启蒙寺院,称之为“格鲁派之源”;佑宁寺被誉为“湟北渚寺之母”,是青海湟北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隆务寺是黄南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曾是同仁地区政教统治中心;广惠寺是敏珠尔活佛的本寺,二世敏珠尔曾被清雍正帝封为“敏珠尔呼图克图”,地位仅次于章嘉活佛。其他比较著名的格鲁派寺院,如化隆回族自治县的旦斗寺、互助土族自治县的白马寺等,都是青海省最古老的寺院和西藏佛教“后弘期”发祥地,湟源东科尔寺、尖扎拉毛德千寺等在清代均有驻京呼图克图。此外,玉树市地区的龙喜、拉布、色航等寺,果洛地区的拉加寺,海南省地区的石藏、赛宗、白马、鲁仓等寺,海北藏族自治州地区的仙米、珠固、白佛、刚察县和阿柔大寺等,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区的都兰、香日德、阿罕达勒等寺,海东市的瞿昙、药草台、羊官、却藏、扎藏、塘尔垣、文都、古雷、赛支、支扎等寺,西宁地区的大佛、金塔、弘觉、藏经等寺,都是较有名的格鲁派寺院。格鲁派是在噶当派基础上最后发展形成的一个大教派,青海省现有格鲁派寺院的多数是清代新建或由其他教派改宗而成的,青海现存343座格鲁派寺院中,由其他教派改宗的,海东和玉树市地区各有1l座寺院,黄南地区5座,海南地区l座。
参考资料
格鲁派简介.中国西藏网.2024-04-03
探访藏传佛教格鲁派大寺青海隆务寺.中国新闻网.2024-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