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双足蜥
香港特别行政区双足蜥(学名:Dibamus bogadeki),又名鲍氏双足蜥,为双足蜥科双足蜥属的爬行纲,是香港唯一一种双足蜥,并且是香港特有种。只分布于香港喜灵洲、周公岛、石鼓洲和晨曦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香港喜灵洲。
发现命名
1987年,香港双足蜥由业余两栖及爬行动物学者鲍嘉天神父于喜灵洲发现及命名。
历史
2002年9月,香港渔护署两栖及爬虫小组在石鼓洲无意中发现一条雌性的香港双足蜥,9年后才于2011年9月再次在晨曦岛发现这种稀有动物。
2004年,香港政府提议在喜灵洲及周公岛之间填海,以兴建被称为超级监狱计划的综合监狱发展计划,此计划被指会破坏鲍氏双足蜥的生境而遭多个环境保护团体反对。
2011年9月,渔农自然护理署人员于香港岛以西的周公岛再次发现失去踪影长达9年(上次发现为2002年9月)的香港双足蜥,显示该物种仍然在香港野外存活。然而,周公岛和石鼓洲等香港岛屿已经被纳入为香港填海计划及焚化炉计划中,有环境保护团体认为就再发现双足蜥,应该停止在上述地方填海或者兴建大型基础建设。
至2012年8月27日,香港双足蜥只被发现了7只,当中两条由渔农自然护理署人员发现;7只香港双足蜥中,4只被发现于石鼓洲、两只被发现于周公岛及1只被发现于喜灵洲。
形态特征
基本形态
头体长177mm,径粗6mm,再生尾长40mm。通身粗细相似,形似蚯蚓,但被覆大小相近的圆鳞,中段一周有鳞片23枚,再生尾尾下鳞51枚。活体淡紫色或淡紫灰色,不规则地散以深、浅斑点;尾灰白色,头部亦略有灰白色斑点。
无四肢,仅雄性泄殖肛孔两侧有呈扁平鳍状的后肢一对,后肢长4.7 mm,占头体长的2.6%。
无耳孔,眼隐于眼鳞下方,为适应泥土中的生活,已退化。
相关比较
香港双足蜥与白尾双足蜥很相近,二者的区别是本种的鼻鳞沟不完整,体形较大,荐前脊椎数较多(136,白尾双足蜥为115-129)。
与蛇的最大分别是舌圆钝无开叉。
生活习性
该物种喜欢“昼伏夜出”,平时钻进泥下20多厘米栖息,因此在野外不易被发现。捕捉也较困难。
以昆虫为食。
保护状况
香港政府曾于2004年提议在喜灵洲及周公岛之间填海,以兴建被称为超级监狱计划的综合监狱发展计划,此计划被指会破坏鲍氏双足蜥的生境而遭多个环保团体反对。
2012年,香港特区政府将2011年发现该物种的晨曦岛和石鼓洲等岛屿纳入政府填海研究计划和焚化炉计划中,有环保团体认为就再发现双足蜥,应停止在上述地方填海或大型基建。发展局表示,将于2012年第4季公布多个填海选址,以便咨询公众,但没透露上述岛屿是否榜上有名。
2021年1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资料
中新网:港独有双足蜥栖息地或填海 失踪9年发现7条(图)2012年08月27日.news.sohu.com.2012-08-27
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香港爬行物种.www.afcd.gov.hk.2012-08-27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农业农村部.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