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丛尾猴(学名:Chiropotes satanas),又名黑僧面猴、魔猴、僧面猴,为灵长目僧面猴科丛尾猴属,主要分布于巴西亚马孙河流域。
黑丛尾猴因数量稀少而濒临灭绝,于202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
分类地位
黑丛尾猴,又名黑僧面猴、魔猴、髭僧面猴,为灵长目僧面猴科丛尾猴属,学名Chiropotes satanas。
分布生境
黑丛尾猴分布于南美洲奥里诺科河以北,内格罗河以西、巴西亚马逊河以北的原始密林。在野外,黑丛尾猴生活在南美洲温度较高的热带森林、灌木草原上,喜欢湿热的环境。
形态特征
黑丛尾猴的体态与僧面猴相似,但尾形不同、黑丛尾猴尾毛质粗丛密,至尾梢部截然而断,而不是逐渐变细。其体毛短而柔软,前额毛发膨起,冠顶之毛呈旋涡状放射,须髭浓密。颅骨高隆,头、须、尾均为黑色,肩背为红色。鼻孔不太宽,极度地朝向两侧。齿数36个,下门齿平卧,大犬齿分叉。手指的食指中指之间有特殊的机能中枢,此特征在其它僧面猴中也有体现。体长40~46厘米,尾长35~38厘米,尾无缠卷能力。黑丛尾猴体型袖珍,即使成年雄性体重也只有3.1千克左右,如人类新生婴儿般大小。它们的大尾巴,兴奋时会摆尾。
行为习性
黑丛尾猴完全树栖,多是在森林上层活动,昼行性,群居,几雄多雌的社群结构,每群8~30只不等,针对不同情形,能发出音调不同的哨音,来调整居群的行动。以水果及植物种籽为食,在苏里南,其食种籽比例占总食量的66%,亦吃少量昆虫。黑丛尾猴吸收的蛋白质有35%以上用来维持毛发的生长与代谢。行走或觅食均呈四足型步态运动,较少跳跃,可用后肢抓树自悬其身,以腾出手来采摘食物。孕期5个月,每产1仔,生殖季节集中于雨季里,有人工饲养记录15年。
生长繁殖
黑丛尾猴每六个月怀一胎,一胎大概在1-3仔,幼体生长是比较缓慢的,所以比较依赖母猴,幼仔哺乳期多是爬在母猴胸部、腹部又或者骑在母猴背上,母猴带着幼仔活动。
相关事件
2016年4月26日,来自南美亚马孙河流域的4种珍稀灵长目动物——松鼠猴、黑吼猴、黑丛尾猴和白额卷尾猴在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金猴王国首次亮相,新奇的面孔和娇萌的神态引来众多游客的观赏和拍照。
2021年12月16日,在广州市一场“猿宇宙”猿猴特展活动上,珍稀猿猴幼崽黑丛尾猴幼崽首次与游客见面。在长隆野生动物世界的青龙山动物幼儿园展区,新出生的黑丛尾猴宝宝“丛丛”与游客见面。据保育员介绍,丛丛于2021年7月22日出生,刚出生时约200克,是一只雄性黑丛尾猴,12月体重约462克。丛丛不满半岁,仍然主要以奶粉调制成的人工乳液为食,保育员将苹果、豆角、番石榴等营养丰富的果蔬打碎搅拌,作为丛丛的辅食。为了保障丛丛的营养充足,保育员每天要喂食6餐。随着丛丛年龄的增长,将逐渐减少喂奶餐数,并增加果蔬辅食的饲喂量,直至它1岁完全断奶。为了让丛丛和其它黑丛尾猴生活舒适,长隆精心打造了恒温恒湿系统来调节展区温度,并调整展区的植被覆盖,模拟出黑丛尾猴的自然生存空间。
保护
生存威胁
伐木和耕作减少了它的栖息地,科学家们发现了以4~39只组成的小族群,它们已在孤岛上独立存活了多年。
保护举措
在野外,黑丛尾猴生活在南美洲温度较高的热带森林、灌木草原上,喜欢湿热的环境。为了让丛丛和其它黑丛尾猴生活舒适,长隆精心打造了恒温恒湿系统来调节展区温度,并调整展区的植被覆盖,模拟出黑丛尾猴的自然生存空间。同时,针对黑丛尾猴群居性动物的特性,长隆保育团队将一只年龄相仿的巴西夜猴与丛丛一起饲养,小猴子们可以提前熟悉群体生活。为了给黑丛尾猴最舒适的生活环境,长隆灵长目研究中心从无到有,建立起一整套囊括生境构筑技术、营养与饲料技术、生物安全和疾病防控技术的灵长目动物保育技术储备库,保障动物的健康成长。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2020年灵长类红色名录——濒危(EN)。
参考资料
Chiropotes satanas.ITIS.2024-09-29
Chiropotes satanas.iucnredlist.2024-01-16
极危物种黑丛尾猴、棉顶狨猴幼崽首次与游客见面.中国日报网.2024-01-16
保护动物黑丛尾猴一起来了解一下~.宠物网.2024-01-16
探访极危物种—黑丛尾猴、棉顶狨猴幼崽.广东频道_凤凰网.2024-01-16